第17章 初到军营帐 阅读至0%

第17章 初到军营帐

书名:未央歌 作者:玥妤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8 23:02
    几年来,由于突厥与吐蕃嫌隙不断,而大殷地处两个小国之间,偶有波及,但总的来说,边境亦是太平。
    但近日,种种迹象表明,突厥小王拓跋朗有意凭借其特殊身份在突厥与吐蕃间居中调停。原本,两个小国交好对于大殷来说,应是利大于弊,至少不会有流民危及到边境人民的生活,但重要的是,据宫中密探来报,突厥把眼光放在了大殷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正在寻求一个最佳时机,来实行它的对抗计划。
    于是,平日无人懒散惯了的驻守士兵们也开始紧张起来。
    没有惊动任何人,宋清琰提前两日来到了大殷军营报到。
    而身为主帅的李茂,由于忙于在前方处理民乱,所以便浑然没有知晓。
    今日回帐,李茂迫不及待的摊开在桌面的边境地势图,审视着。
    矮桌边的李茂,三十左右年纪,当年以武举人的身份被派至北疆,已在此待了有五年了。或许是边境太过于安宁,在他的脸上却找不到标示着汗马之劳及辉煌功勋的风霜痕迹,倒是颇有几分豪爽、闲淡的气息。也或许是地处太过偏远,养成了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子,所以,即便听说朝廷近日会派人过来,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将军!”一位参将入内,抱拳行礼。
    李茂展露北方人特有的笑容,朗声迎上:“刘参将,说过多少次了,我们山高皇帝远的,不用来宫廷那一套礼节。阅兵完毕了?”
    刘参将出身南方,虽然已在李茂身边三年,但还是恪守各种礼数,说:“是!已经在北门集结完毕。”
    将名册递上,参将继续正色报告道:“禀将军,共有战兵三千,车兵两千,左右副将各一人,参将二人,校尉二人,参赞一人。”
    渐渐地,李茂听出了不对劲,“参赞?人来了?”
    名册上只有将官的名字,浏览一遍后,李茂脸色一变,眉峰微蹙,指着手上的东西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参将以为有什么错误,赶忙说:“名册为参赞书写。”
    “我说的是这份圣旨!”似乎感觉到自己的口气重了些,马上放低嗓音,“唤参赞进来。”
    “是!”得令后,参将立马转身,但在离帐前想起了什么,赶紧又回头补上了一句,“将军,听说,这位参赞是当今宋王府的世子。”
    “到了我的军营,一律都是戍守边关的士兵。”李茂闻言,眉头蹙得更紧了。
    ......
    ----------------------------------------------------------------------------
    须臾,一人走进将军营帐,恭敬地颔首拱手道:“下官宋清琰,参见将军。”
    “圣旨上说,你是今年的文状元?”还没看清来人的模样,李茂径自用他那独特的浑厚嗓音说道,声音中的不悦任谁都能听得出来。
    “是的,将军。”宋清琰缓缓地抬起脸,和他四目相交,清澈的眼神直视着他。
    李茂一愣,本以为对于自己的无礼对方会有所回击,更何况,在方才不长的时间内,自己已经在脑中对这位新来参赞有了一番猜测,王公贵胄之后,有着文人的清高之气,不但对行军打仗一无所知,往更坏处想,或许还会凭借着身分把军心整齐的军队弄得乌烟瘴气。。
    但如今一见,方才所有的想象瞬时不复存在。
    这或许就是人的一种直觉吧,眼前的这位参赞,那眼神,不知怎么去形容的眼神,只一眼,就让人很快就信服了他。
    而向来,李茂都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
    爽朗的性子让他马上笑起来,“我是李茂,听说宋参赞到军营已经有两天了,可有不习惯之处?”
    同样的,这两天下来,宋清琰通过与底层士兵的相处,对这北疆的军营也有了一番了解,尤其对这位将军,众人一致的评价便是,性情爽朗,不拘小节。
    今日看来,倒是名副其实。
    这一点发现,让宋清琰回以和善一笑,“多谢将军关心,一切都好。”
    “哈哈,好!倒省了我不少事!”习惯使然,李茂大掌拍上他的后背。
    这一拍,才发现,看来瘦消的他,一袭青衫下,是一副结实的身躯,看来,并不似表面看来的弱不禁风。
    这一发现,让他笑得更开了。
    在看到矮桌上的东西之后,宋清琰问道:“将军在看边境的地势图?”
    成功的被转移了注意力,李茂长叹了口气,说道:“是啊!这个东西,我都好久不曾接触了,生疏的紧。”目光对上他,似乎想通了什么,赶紧激动地说:“我怎么就没想到?眼前不就有一位可以解我忧愁之人么?宋参赞,快来帮本将军分析分析,突厥那帮乱贼,迟早打他个落花流水!”
    话不多说,宋清琰便开始同他一起研究起桌上的地势图来。
    ......
    一个时辰过后,讨论还在继续着,将军的营帐内出奇的安静,只是偶尔会传出李茂似乎是恍然大悟的声音...
    ---------------------------------------------------------------------------------
    出乎众位士兵预料的,这位新来的参赞,在将军李茂的影响下,得到了众位将士的一致认可---
    十多日下来,为了改变大家散漫的习惯以备后患,在宋清琰的建议下,军营里新颁布了几条规定:
    第一,对于阅兵,众将士须严肃以待,更不得缺席。此外,周期从两月一次改为一月两次。
    第二,加强日常训练,并进行定期考核。
    第三,根据各人表现,调配不同职责;在所管辖范围,各司其责。
    以上规定,不得有异议,如有违反,一律以军法论处。
    当然,在规定颁布的最初两天,军营里抗议声不断,但在一次遭到疑似突厥军队的突袭之后,虽然几日后发现是虚惊一场,因为这只是参赞的一个小小计策,但这计策却成功的让大家渐渐正视到了这北疆边境的重要性和自己肩负的责任;再加上,大家也只是过于懒散,不是不同情理之人,许多人在当初也是怀抱着满腔热血来的,于是,整个军营开始朝气蓬勃,蓄势待发。
    ......三日后,前方士兵来报,已看见突厥军队驻扎在大殷军营前方三百里内。
    虽然早有预料,但这速度,快得让人讶异!
    整个军营上下,莫不为之震惊!
    当夜,李茂与宋清琰挑灯商量对策。
    “事出突然,如今,在完全不能寄希望于朝廷援兵的情况下,又不知敌军到底有多少数量,我军万不可轻举妄动。”宋清琰首先便把目前的状况做了一番颇为透彻的分析。
    自从宋清琰来到军营,几日下来,李茂也耳濡目染了许多,想了一下,他开口道:“据我军密探的可靠消息,突厥与吐蕃的和解明明就还处在僵持阶段,莫非...突厥此番要一意孤行,不顾吐蕃的意愿,对我大殷虎视眈眈?”
    思索一番,宋清琰正色说道:“我认为,这不可能。事到如今,我们只能有两种猜测:第一,我们认为可靠的消息并不可靠,因为这可能是突厥和吐蕃放出的、目的在于迷惑我军的烟雾弹,而事实上他们早已联手;第二种可能便是,突厥掌握了某种重要的砝码,让吐蕃不得不答应联合,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而已。”虽然这么分析着,但他却用非常肯定地语气说道:“应该第二种可能比较大,毕竟拓跋朗不是个十分有耐性的人。”
    李茂径自赞同着他的观点,“没错!”没想到身为小小参赞的他,连敌军主帅的性格都摸得一清二楚,在他的观念中,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那,我们只能以不变应万变,静候援兵的到来,给自己争取些时间。”此刻的李茂在宋清琰详细分析的带领下,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
    “但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援兵从哪里来?”担忧的目光扫过李茂,宋清琰原本低沉的嗓音变的越发的轻了,“我朝重兵,皆在孟王爷之掌握,我们有何理由让王爷释出部分兵权?”只说到这里,他便没再继续了,因为这下面的话,不是他们一个小小参赞或是戍守将军担待得起的。
    “啊?”宋清琰只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李茂惊诧!
    虽然早知道这位状元定是个睿智之人,但他却万万没有想到,竟心思缜密到如斯地步!
    于是,他一言不发,似乎还沉浸在震惊中,一脸凝重。
    宋清琰似乎没有发觉到李茂的变化,又继续说:“李将军,下官认为,事到如今,似有一计可行,请将军定夺。”
    “宋参赞请讲。”有些回过神来的李茂终于开口说话了。
    ......
    只见李茂沉思许久,似乎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就按参赞的意思吧,不过,有个地方需要有小小的变动...”
    ......
    夜,更深了。
    --------------------------------------------------------------------------
    但,事情似乎朝着二人意料之外的方向发展---
    第二日一早,李茂梳洗完毕,正准备前往练兵场。
    只见一将士匆忙来到他跟前,“报!--”
    “什么事?”
    “将军,大事不妙,宋参赞他,人不见了!”
    进帐的,是李茂的得力助手,孙寅孙副将。
    “什么?”李茂脸色一变,“怎么回事?可有四处搜寻?”
    “今日一早大家均未发现军师的身影,方才属下便准备去军师的营帐,却在营帐里发现了这个—”说着,孙寅将手中的一支飞镖以及一张被飞镖刺穿的纸条呈上。
    李茂将字条展开一看,上面只有简单的几个字---
    “请贵国军师上突厥做客数日。”
    底部落的,是突厥主帅,也既是当今的突厥王子拓跋朗的名字。
    看来,虽才短短二十日不到,连突厥军营都已知晓宋清琰这么一号人物的存在了。思索了一会,李茂下令道:“传令下去,仔细搜寻参赞下落,”
    “得令!”孙寅朗声应答,随即便欲转身出帐。
    “等一下!”在他还没有出营帐之前,李茂制止了他。
    孙寅转身,问道:“将军还有什么吩咐?”
    轻叹了口气,李茂脸色十分凝重,低声说:“切记,不可声张。”
    “是!”明白事情严重性的孙寅谨慎的答着。
    “如果,两日内仍没有消息的话...就五百里加急,禀明圣上,请圣上定夺...”末了,李茂低声的说着。
    闻言,孙寅一愣,按照自己多年的行军知识来说,新来的军师好不容易让军心稳定下来,在这种关键时刻,这种事情能瞒一天是一天,更何况,宋参赞身份特殊,新科状元,又是宋王爷的独子,被敌军虏去,更是不宜声张,万一圣上怪罪下来,后果可不堪设想...
    为何此刻...?
    虽然心中满腹疑团,但孙寅作为李茂多年的下属,深知‘服从’这两个字的重要性。
    “非常时刻,切忌铤而走险。”似乎明白自己属下的疑问,李茂解释着,“更何况,军师暂时不会有任何的生命危险,放心吧。”末了,他又补充道,像是在安慰孙寅的情绪。
    孙寅发现,今日的将军,因为受军师被掳消息刺激所致,嗓音低沉许多。
    看来,才来不久的参赞果然对将军意义重大。
    “是,属下明白。”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转载请保留!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