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篇 重回终南山之太乙五行拳一 阅读至0%

第104章 篇 重回终南山之太乙五行拳一

书名:无垠大道 作者:古木逢春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02:39
    第一百零四篇重回终南山之太乙五行拳一
    太乙五行拳是内家拳种中的佼佼者,以引为主,是道教丹法以形引气的重要典范,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形体动作来加强五脏的功能,使五脏坚实,精气充盈.为内功修炼提供必要的帮助,是修墙补屋阶段较好的功法.
    一,总歌:玉虚宫内导引功,内炼五脏引五行.太虚羽化虚空立,周身放松妙无穷.真元内固生癸水,万法归宗第一功.手托明月引金风,肺宫安宁天地明.托天翘剪撑天地,内闭三阳脾胃行.霸王举鼎神力大,三焦贯通肝胆宁.河车妙法谁人晓,阴阳既济离火平.五气朝元溶五行,百脉齐收切莫轻.五行导引功行毕,内精外华化长生.
    歌诀:玉虚宫内导引功,内炼五脏引五行.解:这两句歌诀的含义是:太乙五行功是一种以导引的方法来锻炼五脏的功法.练形导引的方法起源很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乙五行功总歌开始就叙述了该功法的源流和功法的基本功能.即源于道家正统玉虚门中,是一种以导引为主要手段的修炼功法.该功法的主要功能就是锻炼人的五脏,及五行之气.道家和传统医学一样把人体五脏分为五行;肾脏属于水,肺脏属于金,肝脏属于木.心脏属于火.脾脏属于土.此乃五脏与五行属性.歌诀:太虚羽化虚空立.周身放松妙无穷.
    解:此言预备式太虚羽化的内涵,及功效.太虚羽化是太乙五行功的预备式,顾名思义:就是正是练功前的准备,其主要的目的是使练功者通过预备式的锻炼,让身体进入体态舒适,周身放松,气血流畅.心旷神怡的境界.其内在的体感奥妙无穷.
    歌诀:真元内固生癸水,万法归宗第一功.解:此言是该功法第一式的内涵.道家修炼的理论中.把先天祖气称之为真元,先天祖气藏于肾和命门之中,与元精,元神,俗称上药三品.可见把真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传统理论认为:人的真元后天补充来源于人的肾脏里.后天的五谷之精也存在于肾脏之中.在中医理论中又被称为肾水,又叫癸水.肾脏在五形之中属于水,而肾水则是修炼者内练成丹的最基本的保证.肾脏的强健程度直接的影响肾水的生成,也就直接的影响金丹内功中的"玉液还丹"功夫的进展.因此,只有真元内固,才能保证癸水的生成.这种方法是众多法门所修的第一功夫.因此武当太乙五行功的第一式就加强修炼者肾脏的锻炼是有道理的.
    附:关于肾脏功能的论述: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依赖髓以充养.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说:"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
    歌诀:手托明月引金风,肺宫安宁天地明.解:此言五行功第二式的动作内涵,金者:五行归属中的金,在人身之中肺脏属金,风者:呼吸唏嘘,往来之气也.中医的理论中认为:肺脏在五行之中属金;在五行相生相克之中:金生水,水则养木,则五行相生,人体康健也.
    手托是指动作的内涵.明月则是太阴的涵义.此句话的含义,通过手的动作来引动太阴肺经中真气的运行使其流畅,充盈来达到锻炼肺脏的目的.肺宫安宁天地明.此句话含义是人的肺脏功能强健,就会给人带来健康.以下是关于肺脏的论述.
    附:肺脏在人身体中位于胸膈内,膈膜之上,在五脏中之位置高,故有「华盖」之称.肺系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而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五行属金,色白,在液为涕,在志为忧,藏魄,为相辅之官,有手太阴经属肺脏而络大肠腑,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肺之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中医有"肺朝百脉"之说,意思是说人体所有血脉都会集于肺脏,血液在流经肺脏时,将其中残存的废物通过肺的呼吸而排出体外,又通过肺的作用将新鲜空气吸入体内,汇入血中.新鲜的血液在宗气的推动下,再循行于血脉,温养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歌诀:托天翘剪撑天地,内闭三阳脾胃行.解:天地者:在人身体中天为上焦,地为下焦.人则为中焦,托天,撑地的含义,通过练功者的双手上下动作来带动身体内上下焦的抻拉.当上下焦对拉分离的时,中焦舒展流畅,因此淤滞疏导而散.传统修真理论认为:人之元气可分为:先天和后天,先天之元气藏于肾,后天的元气被称为谷气.它主要来源于五谷杂粮,人食五谷杂粮而纳入体内.经食道而入胃.经脾的运化而成.此句的含义是通过托天撑地的动作,使人内闭手三阳经.抻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经,让其得以充分的舒展.从而达到锻炼脾胃目的
    附:关于脾脏的功能有如下的论述: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能纳谷受气,取水谷之精微化生为血液.血的生成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脾的统血功能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功能.中国早期的医学著作《难经》指出:"脾裹血,温五脏",裹就是统摄的意思.清代沈目南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营血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有伤,营卫虚弱,故血失常道而妄行".由于脾脏的运化.是水谷的精微转化为精气而通于血脉.可见锻炼脾脏的重要.
    歌诀:霸王举鼎神力大.三焦贯通肝胆宁.解:举鼎是动作的含义.也包含着意识思维活动的内涵.当人的双手向上举起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真气上提,经过上中下三焦而气达双手,同时也就把足蹶阴肝经的真气提上来,从而达到了三焦畅通,补充肝脏,让肝胆功能更健康目的.肝胆乃强筋骨之脏腑.筋骨乃人体力量发出主要的器官,因此,进行中焦的锻炼,对于增加人体的力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关于肝脏的论述
    附: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唐代王冰解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
    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何者?肝主血海故也."意思是说,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运动的时候,身体各部的器官则需血量增加,循环血量也势必相应增加.这时肝脏就把贮藏的血液释放出来,以供身体活动的需要;当人在休息安静的时候.全身活动量减少,部分血液便贮存在肝脏.如果藏血的功能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人身体不能正常的运行.就会出现诸如:两目昏花,干涩,夜盲;筋肉拘急,屈伸不利;若是肝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肝气逆乱,藏血不固,而引起出血病变,如吐血,呕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等.肝的功能主疏导排泄,肝脏疏泄功能正常的时候,则气机条达舒畅,血随气行亦通畅无阻.若疏泄不及,肝郁气滞,可导致血瘀,出现胸胁刺痛等证.可见对肝脏的锻炼是何等的重要!
    歌诀:河车妙法谁人晓,阴阳既济离火平.解:倒转河车的做法有几个人知道呢?他地目的是什么呢?传统的五行属性理论认为:心脏属火,肾脏属水.传统的中医理论中认为: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否,将直接的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肾水上升,离火下降其身乃安.传统练养理论同样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最基本的保证.尤其是离火,离火降则肾水升,则阴阳平衡而入修真之门.
    附:关于心脏的论述:云:"心主身之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脏是主导周身血液的重要器官.《内经》又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意思是说:心脏是人生存的根本,决定人的神采的变化,当它正常时,心脉充盛,面色就会红润光泽.反之,则心脉虚弱.由此可见,心在人身体中的生理上的重要程度.
    歌诀:五气朝元溶五行,百脉齐收切莫轻.五行导引功行毕,内精外华化长生.解:五气朝元原指人体内五行之气归于气海丹元,气海丹元是人身真气所藏之所.经过身体周流后的真气,在融合了五脏祖气之后,流回气海丹元.此乃收功之势,目的是把全身的真气全部的收到气海之中.此势随是收功之势,但是更应该认真地做好.经过武当太乙五行功的练习,就会使你内壮精神,外显光华而身体健康.
    二,行功图谱——预备式:太虚羽化.歌诀:太虚羽化自新生忘掉吾相道自明.自然妙法演大道融汇虚空显真形.
    解:预备式,顾名思义,就是练习五行功的准备式."太虚羽化自新生,忘掉吾相道自明."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无中生有,阴极必阳的太极之理.忘掉我相,进入无为,使知"道"之何物."自然妙法演大道,融汇虚空显真形."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道"法自然的道理.真种子产于虚空无形的静态之中.
    在做预备式的时候,应首先着重做好放松,让身体全面的放松下来.周身无一挂碍之处.继而,须发聚松,毛孔齐张,达到练功者的身体与宇宙虚空融汇在一起.进入无为,无形,无相的境界.
    行功姿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脚横开与肩同宽,成11字形.头正身直,二目垂帘向前下方斜视,从头到脚,进行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
    心法:身体放松后,观想自身与茫茫宇宙混然和为一体.进入忘我境界.行功要领:在练功时要慢慢的放松.体现慢而融之的特点.当身体松弛之后.方可行功.在练时,要重点体会身体的松弛感觉.
    第一式:真元内固.歌诀:跨虎登山目瞪圆真元鼓荡壮先天筑基炼气是根本内炼真阳此为先
    解:真元内固,顾名思义,就是让真元内在稳固的意思."跨虎登山目瞪圆,真元鼓荡壮先天."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真元内固式的动作要领及目的.跨虎登山讲的是本式以骑跨动作为主,目瞪圆,是指开目行功,目的是用力瞪圆双目.使肾中的真气上提,已达到阴升阳降的目的.
    "筑基炼气是根本,内炼真阳此为先."此二句的含义是讲述所有内练之法的根本是筑基练气.练气的主要方法就是练真阳之气.因此,太乙五行功的第一式就是锻炼肾脏.当真元内壮达到鼓荡开合的时候,就达到本式的锻炼目的.
    行功姿势:接太虚羽化,两腿弯曲,身体逐渐下蹲成中马步桩,开目行功平视前方,两手握固上提,两臂向后背弯曲.外劳宫穴贴于后腰眼处即肾脏外部.
    内功心法:行功时,观想太阳照射在腰间.以命门为中心,包括两肾在内,形成一个如太阳热的圆形物体,其热度直透体内.使腰肾发热,身体舒适,头正身直,法度自然圆润,无任何僵硬痕迹.
    行功要领:在行功时,要注意动作的精准.应当注意的内容有二:1,开目,此动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肾水上提.2,在行功时,一定要观想到两肾发热的程度才可以连下一式.
    目的:河图曰:"天一生水",在人身体中五行属水者,肾也.人的身体体质的好坏,内脏功能的强弱,与肾脏功能有直接的关系.肾主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能量来源,更是内炼成丹的基本物质.
    在内丹功中,常有两肾如汤煎得说法,就是两肾在内功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发热.进行练精化气的行功.此式让两肾人为的发热的目的,也是为了锻炼肾脏的功能.人为的创造两肾如汤煎得功态.
    第二式:手托明月.歌诀:五行密录法为先太阴真气内外连.金风引动润肺腑精华无形入丹元.
    解:此式名:手托明月,明月是太阴的别称.说明此式是练手太阴经的."五行密录法为先,太阴真气内外连"此二句的含义是指:在五行之中,金是五行之首,在人体五脏中,肺脏也是在最高的位子.肺是主宰人体的表里的脏腑,有人体内外相连的功能."金风引动润肺腑,精华无形入丹元."此二句的含义是太阴经得真气流动以后,所带来的效益,就是肺腑的滋润.金能生水,水则是肾精的必备物质.故说精华无
    形入丹元.
    行功姿势:原式;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前慢慢抬起,手指向前,手心向下,与肩同高.略停片刻,然后向外翻手,手心向上,由手大拇指向外引动,慢慢地向有左右横开二臂,与身体成一线,略高于肩,手心向上,如托明月,略静片刻.然后翻手手心向下,由身体两侧慢慢下压,至于小腹同高后,两手合向小腹前作抱球状,两手指相距一寸许,手心向上.慢慢上抱,与脐同高,翻手下压,慢慢归原式.反复4-8次.
    心法:两手外展时,要以大拇指引动手臂像身体的两侧展开,要顺其臂自动而动,双手展开后要有托物之感,观想双手各托一轮明月,翻手下压,抱球式要有内气归于丹田的感觉.
    行功要领:在做此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两手上抬时,要注意吊球之式,两手外展的时候,要注意引动和自动相间.2,在两手下落的时候,要注意两手的轻灵性,轻灵柔软方有鹤形之势.3,在两手上抱时,要注意两手要有抱腹的感觉.4,反手下压时要有引气归元的感觉,所谓气壮丹田即是此意.
    目的:开太阴肺经,以壮肺经之气,肺经之气又称为金气.在丹功中的五行理论中,金生水,金气的旺盛有利于肾水的生成.肺脏的强盛.则人的吐故纳新能力旺盛.以利于周身毛孔的自然张开.与天地宇宙相呼吸,用归元法,引内气归入丹田.
    第三式托天翘剪.歌诀:五谷纳精法最全,一粒黍米产黄田.托天翘剪回首式,脾胃安宁可擎天.
    解:托天之势,顾名思义.手向上托举,翘剪乃是手向上翘起之意."五谷纳精法最全,一粒黍米产黄田."此二句的内涵讲的是此式是运化五谷精微的最好方法.人的后天精气来源于五谷.有脾胃来消化,吸收.因此,脾胃功能的强于弱,将直接的影响人体吸收五谷精微的效果."托天翘剪回首式,脾胃安宁可擎天."此二句的内涵之意,是讲该式的练功动作特点.以及,该式的锻炼的脏腑和效果.这两句话重点的强调了在做该式的时候.要注意的动作如回头等.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身体前抱起,指尖相对,相距一寸,手心向上.到与脐同高后,左手翻手向下压至身体侧面原位.右手继续上提至胸前,手心向上,指尖向前旋转,托至头顶,至极点.头慢慢左转,开目左看.左右各6次.
    心法:1,双手上抱时,体会抱腹的感觉.2,双手上下相撑时,要有托天撑地的感觉,3,转头时尽量向后看.
    行功要领:在做此式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抱腹时,要切实报到有大腹便便,沉沉欲坠的感觉后.方可做两手上下齐分托天,翘剪之势.2,在做托天,翘剪的时候,应当注意感受两手上有托天的感觉,下有按地的感觉.3,要尽力的回头后看.
    目的:脾胃是人体五脏中,摄取五谷精微的重要脏腑,人食五谷经食道而入胃,经脾胃的运化吸收,才能补充人体的需要.是人体度外吸收能量的主要脏腑.脾胃功能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第四式:霸王举鼎.歌诀:东海青龙将名扬内藏三魂升瑞祥.霸王举鼎千斤力三焦通畅万寿疆.
    解:此式之名霸王举鼎,乃说此式之功效可以增长力量."东海青龙将名扬,内藏三魂升瑞祥."东海青龙为隐喻:东者:甲乙木也;青龙:肝也,修真图中喻此处藏魂.此二句的含义是肝脏的功能上升了,三魂则安详宁和.面先瑞祥."霸王举鼎千斤力,三焦通畅万寿疆."肝胆脾胃乃位于中焦,上连心肺,下系肾大小肠.其功能住人体的排泄.此二句内涵之意是:肝胆脏腑的功能正常,则人体三焦通畅.肝胆的功能增强,人体的筋腱的力量就强大.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身体前抱起,指尖相对,相距一寸,手心向上,经腹部继续上提,至前胸,手心向上,指尖向前旋转,托至头上,至极点手心向上,指尖向后,两手相距8寸许.然后两手合十,指尖向上,两掌相距2寸,由胸前降入丹田,归元.共做6次.
    心法:1,双手上抱时,要有抱腹的感觉.2,托天时要极力托起重物的感觉.
    行功要领:在练此式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1,平心静气,2,在做抱腹时,重点体会两手的手托重物感觉,3,在做两手上托时,要重点体会两手上举重物的感觉.如果练习者的中焦不适,在练习时应采用闭气法.即上举时,闭住呼吸,默数6个呼吸.切忌:不可过多!
    目的:肝胆位居中焦,在人身体中,主排泄疏导之能.肝胆的功能越强,则排泄疏导的功亦强.则三焦通畅人体康泰.肝脏是人体藏血,排毒的重要器官,肝脏的功能强盛,则人体藏血,行血的功能就强.霸王举鼎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肝脏的功能.第五式倒转河车
    歌诀:河车依法倒行拳内升真水降心元.阴阳交替并行用,抽坎添离法延年.
    解:顾名思义,倒转河车的功能就是把肾水提升上来,用以平和体内的心火."河车依法倒行拳,内升真水降心元."倒行拳:即是倒转拳.内升真水指的是肾水,降心元之的是降心火.此二句的内涵之意是:形容该式的动作要领,以及行功的作用.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外转动.手心向前.握固.然后向前慢慢抬起小臂.双肘同时弯曲成九十度,拳心向上,拳眼向外,放于身体两侧.然后开始做立体太极式圆周运动,先转动左拳,即左拳向前下——前——前上,与乳同高.然后收回腰间.右手同时动作,向后收回.将拳收到腰间.然后慢慢的向前运动同左拳一样.左右手同时运动,各做六——三十六次.
    心法:速度要求缓慢,不宜过快.要细细体会双手及两拳的感觉.
    行功要领:在行功中,要注意两拳所转得远的大小.不可过小,尤
    其是两个拳向后的时候,一定要尽处.这是要重点体会肘部的感觉.两拳向前的时候,要重点的体会小臂到肘的感觉.
    目的:此式是以调节心脏功能为目的.心脏的强盛,人的经历就旺盛.因此,打开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使真气不断的充盈两经.达到阴平阳秘地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收式:五气朝元.歌诀:意气相抱法易精气遍周身法常行.练就五行精华后五气朝元归丹庭.
    解:顾名思义;就是周身所有的真气,都流回丹元."意气相抱法易精.气遍周身法常行."此二句的含义是练功的具体要领,就是意气相抱,用来行功."练就五行精华后五气朝元归丹庭"此二句的含义是指行功后,要注意的是五气朝元收功.收功地目的是把练功所的真气,收到气海丹田之中.收功在整个练功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练功是为了使人的精气神更加充足,收功则是把所练之气全部的收净.如果收功时没有把所练之气收净,真气就会在平时不由自主地在全身流动.习练者就会感到周身不适.因此,习练者切忌.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小腹丹田处抱合,双手重叠一处左手内劳宫扣与右手外劳宫,扣于丹田处,头正体直,目视前方.
    心法:意想周身真气通过肢体经脉回归丹田,直到收净为止.
    锻炼武当太乙五行拳的主要措施:根据练习太乙五行拳的实践出发,此拳的修炼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讲究方法,需要时间,循序渐进,不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就难以达到健身祛病的效果,所以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明拳理勤习练:练习此拳要先知道其理论,探寻研练之规律,进行科学的锻炼.现代科学证明,内气是一种特制质流,是人体潜在的客观存在,但内气的出现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掌握内在的规律.内家云: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欲习练太乙五行拳,首先必须学习太乙五行门的基础理论体系,从中探寻修炼之规律.大家都知道人体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与五脏六腑相生相通,所以三节松柔,九窍相通,太乙真元即能循五行流注,最后养气归丹,达到内以养身,外以祛病,抗老防衰,延年益寿之效果.
    二,首先练好基本功:武当太乙五行拳的基本功是九宫旋转十二桩法.打松胯关节是入门关键,扎扎实实地练习基本动功.重视架势方
    位与手型,把握每招每式的方向,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变换,错走一步,就会影响整套拳术的路线.只有外形的准确,内功的理顺,才能得到"完整一气,浑然天成"的意境,达到通三关九窍,有利于整体合一,内外合一,方可进入内气的导引,混元气的培养,内丹的形成.养浩然之气,达到身心双修,水到渠成
    把住整体和内外合一,注意循序渐进,做到持之以恒.对初学者来说必须力求放松,均缓,消除拙力.不仅要求外形姿势正确,而且要做到缠韧,柔中有刚,从松柔入手,化刚为柔,继而积柔成刚,最后达到刚复归柔的练功步骤.在复杂,连贯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整体合一.把基础打牢固,才能有利于拳架成型,技术提高.力争做到整体放松,心静意专,柔韧圆活,绵绵不绝,神形兼备,内外相合,身法中正,任凭阴阳,使内外合一,但绝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要求不急躁,不厌烦,心平气和,循规蹈矩,在行功走架上怡养浩然之气,达到身心双修,自然水到渠成.
    三,实事求是,务真进取:武当太乙五行拳虽然是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可以调剂,改善生理功能,增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但不是长生不老药,不能治百病.练习者还是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有病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医务治疗,再结合自身实际病情进行练拳,只有双方有机的结合,因人因病而宜地锻炼,才会有较好的效果.未完待续
    (中文看书)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