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篇拜偈武当二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属于道教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以下均据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道教的十大洞天:小有清虚天,大有空明天,太玄总真天,三玄极真天,宝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坛华阳天,左神幽虚天,成德隐玄天.三十六小洞天:霍林洞天,蓬玄洞天,朱陵洞天,仙林洞天,玄关洞天,司马洞天,虚陵洞天,洞灵真天,山赤水洞天,会极亢洞天,玄德洞天,天宝洞天,生上洞天,天司洞天,玄真洞天,真化洞天,太乐洞天,大玉洞天,耀宝洞天,宝玄洞天,秀乐洞天,玉宝洞天,阳观洞天,太元洞天,华妙洞天,金庭洞天,丹霞洞天,仙都洞天,青田洞天,朱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盖洞天,白马洞天,金华洞天.七十二福地:茅山,盖竹山,仙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屿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皇井耀宝洞天,宝玄洞天,秀乐洞天,玉宝洞天,阳观洞天,太元洞天,华妙洞天,金庭洞天,丹霞洞天,仙都洞天,青田洞天,朱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盖洞天,白马洞天,金华洞天.七十二福地:茅山,盖竹山,仙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屿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洲,天姥岭
道教的修真有:开光,融合,元神,元婴,气动,炼神,丹成,胎息,元婴,分神,出窍,化形,融合,还虚,元神,魔劫(亦称天劫),地仙.前十一个阶段均分为三段:前期,中期,后期,修道之人在炼出紫府元婴后,才算真正跨过了修真者的门槛,可以修炼护身法宝了.魔劫期,是修真者进入地仙境界必经之路,爆发的时间不定.在进入元神期之后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渡劫以后将进入地仙境界,可进入被成为小天界的"射日星"修行.魔劫爆发得越早,威力相应也就越小.越容易通过.但在进入地仙境界以后,由地仙修天仙时.时间就越长,磨难也将越多.
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
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尔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尔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
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二百八十三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内篇论述神仙医,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
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祗,驱役山河之神.
另外葛江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
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
《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颂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
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
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辩论.尽管这样,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
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
在北方十六国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卷收录于道藏力字号)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有《录图真经》.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谦之善于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兴起来.
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公元四百四十四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五百四十八年,北魏分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
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关系上,辩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道教: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
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在唐代崇奉道教,既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楔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
司马承祯(公元六百四十七-七百三十五年)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
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
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的传薪,斋醮活动.
太上童子一将军箓-它是张天师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箓文;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阳箓授予男子;太上正一灵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阴箓授予女子;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统帅阴阳;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凤破秽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斩千鬼万神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气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箓;正一四品治箓.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歧,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为著名.(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