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篇 重回终南山 阅读至0%

第100章 篇 重回终南山

书名:无垠大道 作者:古木逢春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02:39
    古小龙在经过多次磨练之后,终于要回到终南山,准备接受他从一出生就必须面临的使命.求点击求打赏!
    第一百篇重回终南山
    时至今日,古小龙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大男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名头,如"神童教授","太极少侠"等,但无论怎样的名头对他来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从自己出生之日起,就将担负起一项使命.
    为了完成这项使命,他不遗余力的东奔西跑,一会扮演着"神童教授"的角色,一会扮演着"太极少侠"的角色,无非就是一个目的,用实践去检验自身的能力,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机会来锤炼自己,使自己尽快的成长成熟,才有可能去完成那项重大的使命.
    按照古木道长的安排,自从三岁离开终南山后,六岁以前每两年回去一趟,由古木道长对其进行考核一遍,再到祖师洞前修炼三天,因为祖师洞前是在祖师意念能场的笼罩之下,对古小龙的意念能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最为重要的是能与祖师通过意念能场修炼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一是能通过祖师的意念能场,接收到所有古小龙想知晓的远古信息,而是祖师可以通过古小龙的意念能场,接收到现代的信息.
    六岁以后则是每三年回到终南山一趟,到了十二岁后则是每六年回终南山一趟.从十八岁回终南山后,古小龙已经整整五年多没有回去过了,在十八岁离开祖师洞时,祖师的意念能场传达了一个信息,要求他务必提前几个月回去.有重大事情告知.实际上古小龙早就已经从祖师的意念能场中得知,在他满二十四岁之时,也是他必须担负起那项重大使命的时刻.古小龙带着一颗忐忑之心,开始了返回终南山的旅程.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长安区境内.海拔二千六百零四米.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终南山主峰太白山盛产药材,素有"草药王国"之称,在当地至今都传唱着"太乙山,遍地宝,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的歌谣.太乙山黑膏便产自于此地.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说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至于它的丽肌秀姿,那真是千峰碧屏,深谷幽雅,令人陶醉.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有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为证:《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译文》: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当了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六百一十八年-二十六年)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以后历代虽时有修葺,但屡遭兵燹,至清末,宗圣宫仅存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此后,楼观的中心便转移到了说经台.现代又对古楼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建筑群.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公元前五百五十九年——公元前五百五十四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尹喜又名关尹,周昭王时为函谷关令尹喜,先秦时圭阝县(今天水市人),母鲁氏,生喜.眼有日精,天日之表.少好坟(三皇之书),索(八卦之书,书名),素(《太公素书》),易(《易经》)之书.善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澈.不行俗礼,隐德行仁.后因涉览山水,于雍州终南山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因以其楼观星望气,故号其宅为楼观.周王闻之,拜为大夫.后复招为东宫宾友.
    尹喜为函谷关关令时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辞官,复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终.之后,尹喜乃弃绝人事,按老子所授经法.精修至道,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九篇,发挥道德二经.
    天水市东伯阳渠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观.奉祀老子的道观称柏林观.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称"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联一付,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可谓对尹喜思想的恰当概括.
    等书记载:"尹喜故里.在县城东三十里之伯阳渠北山上.有尹道寺."
    载"尹喜,天水人".《秦州新志》载:"柏林观中祀老子.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为春秋时关令尹喜故里."
    概括其思想为:"以本为精,经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吕氏春秋》谓:"老聃贵柔,关尹贵清."东晋道都理论家葛洪对《关尹子》推祟备至.认为: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说.《关尹子》在列在道德经前,可见其书的份量了.
    魏晋进梁湛所著《楼观本起内传》称:历代时君世主相继在尹喜故宅楼观台建庙立观,召致幽人逸士度为道士.战国秦汉间有名姓可考者有尹轨等十二人之多.至魏晋南北朝时,北方道士云集楼观.形成了中国道教奉老子为祖师的楼观派,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周至楼观台为中国闻名于国内外的道教丛林.
    尹喜是道家学说最早的传播者.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向西域开化.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之中.
    尹喜墓,位于老子故里太清宫东二公里处.原墓占地一千平方米,高约九米,俗称尹子孤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尹喜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曹霖扒墓"上了辞书.成为当时一大新闻.尹喜,又名关尹,春秋末著名道家人物;原系周康王朝中的一位贤大夫;周昭王二十三年,天下大乱.他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司马迁记,老子西出函谷.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与关尹子,后不知所终.因此,尹喜被称为老子大弟子.同时又是《道德经》的传世之人.道教奉为经典,称.尹喜不忘恩师.晚年遂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后葬于此,把自己的躯体留在这里,让自己的忠魂永远守护老师诞弥之地,以示虞诚和报答五千言教诲之恩.尹喜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尹喜是天水籍历代文化名人中最早的先贤名士,闻名中外的《道德经》五千言,是由他承传推广于世的.两千多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政治,军事,史学等学术界影响极为深远,意义非常,尹喜的功德是无量的.
    大型辞书,等书中可以看出,老子西行主要活动在渭河中上游一带.除了伯阳柏林观.[,!],讲经台等地之外,他们还去过秦州区的老君台,玉泉观,崆峒山,敦煌等地.
    尹道寺与老子讲经台相距约数里路,殿宇中祀尹喜圣像.尹道寺建筑规模不大,殿前悬挂古联一副,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颂《道德》",对尹喜给予了历史的精辟颂扬和评定.著作有《文始经》,亦名《关尹子》传世.
    古小龙按照古木道长定下的规矩,凡每次进山,都必须步行经过楼观台,瞻仰祖师那千古流芳,在此写下了洒洒洋洋五千字《道德经》的地方,并沿着祖师足迹遍游这道家古迹,从中感受感知来自远古发生的种种事迹.
    楼观台是世界公认的道家祖庭,号称‘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国著名的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麓,风景幽美,依山带水,茂林修竹,绿荫蔽天,古籍赞美它:‘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山青水绿的自然风光:古迹主要有老子说经台,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以及炼丹炉,吕祖洞,上善池等60余处;自然风光以森林见长,这里山岭倚山背水,茂林修竹,融自然人文于一体,是人们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
    楼观台号称‘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迹,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十五千米的终南山北麓,风景幽美,依山带水,茂林修竹,绿荫蔽天,古籍赞美它:‘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山青水绿的自然风光:古迹主要有老子说经台,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以及炼丹炉,吕祖洞,上善池等60余处;自然风光以森林见长,这里山岭倚山背水,茂林修竹,融自然人文于一体,是人们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其中老子墓,大秦寺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观台得名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王朝.相传西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夜观天象,称故宅为草楼观.一日见紫气东来,预感将有真人从此经过.尹喜便守侯函谷关.后来果然老子西游入秦,尹喜便迎请老子于草楼观,老子在楼观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草楼观楼南高岗筑台授经,故又称说经台.这便留下了楼观台这一名称.楼观台的名胜古迹,现存上善池,百竹林,说经台,炼丹炉,吕祖洞,仰天池,栖真亭,化女泉,古塔,老子墓及宗圣宫,会灵观,玉真观,玉华观等遗址.
    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真实地反映了楼观台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价值.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道源仙都"的美誉.陕西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西部北麓陕西省周至县境内.东距古城西安七十千米,与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一零八国道相接.森林繁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文物古迹众多,生物资源丰富,地热温泉富集,民俗风情浓郁,构成了闻名遐迩"古,秀,幽,奇"的风景特色.
    楼观台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始建于一九八二年,是最早的全国十二个森林公园之一,也是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楼观台老子像一九九二年被林业部定为国家级,一九九七年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景观之一".公园总面积二点七五万公顷.规划为东楼观,西楼观,田峪观,首阳山四个游园,十二个景区,二百余处景点,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观融合俱佳的旅游胜地.有四十里峡一线天,野牛河高山瀑布,旺子沟古溶洞,首阳山五彩壁石及仰天池,洞宾泉,龙王潭等自然景观;有光头山草甸,高山云冷杉,杜鹃天然林,数千亩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观;垂直带谱明显,季相变化万千;有说经台,炼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红孩洞,龙王庙,铁庙等诸多人文景点.
    公园目前开放的东楼观游园有景点五十余处:主要有世界高纬度,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竹类品种园;有繁育号称国宝的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珍兽馆;有我国最古老的道教祖庭——老子说经台,距今三千余年,为道教发祥地,史称"仙都".
    森林公园有木本,草本植物千余种(七十八科一百九十七属),其中竹类一百二十八种.千年古树,名木花卉,蔚为壮观.
    森林公园风光绚丽,青峰碧水,深藏灵秀.春天:层山绿秀,嫩柳含烟,百花争艳;炎夏:群山凝翠,苍山秀水,清爽宜人;金秋;层林尽染,满山红遍,美不胜收;隆楼观台冬:"三友"斗雪,娇娆迷人,涉趣无尽.
    森林公园经过十多年建设,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基本配套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不失为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疗养避暑,探险考察,教学科研,议事开会的好地方.
    有说经台:即相传老子为尹喜授说《道德经》的地方.主要殿堂有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灵官殿,太白殿,四圣殿,藏经楼等.进出门即是老子祠,老子在大殿中央正襟危坐,目光深邃.说经台保存古碑.[,!]碣石可甚多,有唐欧阳询撰书《大唐宗圣观记碑》,宋米芾行书《天下第一山》,苏东坡行书《游楼观台题字》,元赵孟隶书《上善池》石碑等,都有很高的价值.
    当年老子的炼丹炉遗址在炼丹峰上,一片突兀孑立的山峦中.此炉是用砖砌长的方形石楼观台室,室顶呈八棱形,象征着八卦.历尽沧桑的青石雕像已残破不全,传说老子当年就在此炼丹修道,现在仍然吸引了不少人祭拜.站在峰顶放眼望去,一马平川的关中道上,阡陌纵横.(小说网)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