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篇寻找墨家之新墨家
古小龙此举,引出了一个大家都不太知晓的学派,这就是新墨家,所谓新墨家:是新近出现的一个学术派别,宗旨是,以复兴墨学为职责,以对墨家文本的现代解释为途径,寻求回应现代问题的文化资源.《哲学动态》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新墨学如何可能?》可以看作是现代新墨家的宣言书.墨家的反对亲疏血缘,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司法公正廉洁,强调人力反对天命,强调经济节省反对铺张浪费???等,都对今天的国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现代新墨家是新近出现的一个学术派别.他们以复兴墨学为职责,以对墨家文本的现代解释为途径,寻求回应现代问题的文化资源.
现代新墨家的起源:"现代新墨家"的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几年前《哲学动态》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新墨学如何可能?》的文章.这篇以康德式发问为题并发表在中国哲学界头面刊物上的文章,可以看作是现代新墨家的宣言书.如果"新墨学"的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现代新墨家"的说法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之所以加上"现代"二字,是与近代墨学的短暂"复兴"相区别.新墨家在这份宣言书**同声明:"目前新儒学的研究正全面展开,新道家的研究亦初见端绪,惟独墨学思想的创发尚少有人问津.而传统学术中,过于偏向儒学,新儒学,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研究,这也许是因为墨学在先秦以后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缺乏轴心地位,未能得到封建政治的重视与强化,曾一度中绝.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断裂并不意味其价值的长久失落,墨学在上一世纪末的第一次‘复兴’便是一个明证.那么墨学能否再次复前新儒学的研究正全面展开,新道家的研究亦初见端
古典墨家学派为何不直接夺取国家政权来推行自己的理念?有人指责古典墨家学派的失败.说当时墨家力量那么强大,何不直接夺取某个国家的政权来推行自己的理念呢?一个有趣的提问说"墨家为什么不早早的发起工人阶级的革命"呢?在历史上.墨家没有进暴力革命(墨子并不反对暴力革命,而是不以暴力革命为社会进步的常态).好像他们很乐意在野,而对夺取政权不感兴趣.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墨子总是批评这批评那,好像对什么都不满意,甚至称赞诛暴王(非攻下).墨子在言论上是非常激进的,但在行为上,墨子却非常谨慎,墨家学派的军事行动仅仅是"非攻"而已.可见墨子的社会进步方案中,是剔除激进的狂热行动的.武力只能用来维护底线.而不是为了建设天堂.概括一下:墨子的社会进步方案是"激烈的批评,温和的改良".
墨家功利主义:"利"和"义"——墨家是重利的,墨家的孝是利亲,忠是利民."忠.利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连"义"的定义也是:"义,利也."儒家的孔丘和孟轲把"利"和"义"完全对立起来,提倡去"利"存"义".墨家则说"义,利也".这就把义和利统一起来.墨家对功利的论述是围绕"义"与"利"这样一对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展开的.其中的利字所指即为功利,涵盖了利己,利人,利天下三方面的含义.获取功利是墨家所追求的最大目标,也是他们判断是非言行的唯一标准.墨子从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角度,为人们求利动机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但墨子又强调利己的实现存在于利人之中,所以要实践兼爱,"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来取代"别相恶,交相贼",从而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可见,他所追求的利,最根本的还是天下之利.用这样的方式使得义利合一:义就是利,主张贵义重利,把利视为义的内容,目的.墨家所追求的最大目标,也是他们判断是非言行的唯一标准.墨子从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角度,为人们求利动机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但墨子又强调利己的实现存在于利人之中,所以要实践兼爱,"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来取代"别相恶,交相贼",从而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可见,他所追求的利,最
一.平等兼爱的天赋人权思想."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墨子?法仪》).在墨子那里,人生来平等,这是上苍赋予人的一种不可被剥夺的权利.所以墨子批评孔子的"仁"存在亲疏厚薄之别,从而提出"兼爱",主张无差别的人道主义原则,以解放平民.《墨子?经说上》指出:"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非若爱马."——墨子肯定人的尊严,权利,价值,认为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墨子珍惜国民的生命权."天欲其生而恶其死"说的是生命神圣.墨子告诫执政者:"今天下之国,粒食之民,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并且以暴王桀,纣,幽,厉被"天下之庶民属而毁之"作为执政者之警醒.(参见《墨子?天志下》).
墨子在《非乐上》中批评当政者无视民众生存权与休息权,他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墨子重视劳动者私有财产权,在他看来不管是物质活动"耕稼树艺","纺绩织纴",还是政治活动"听狱刑政","治官府","敛关市",都是劳动,都应该"赖其力者生",辛勤劳动获取劳动成果.他强烈谴责那种"不与其劳.获其实"的不仁不义之举,认为应该"不赖其力者不生".
墨子极力为平民的政治人权呐喊,他的《尚贤上》中要求:"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
之".参与政治的权利.是人人平等的.他说:"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尚贤中》)
二.民主选举的社会契约思想.墨子说:"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也.百姓为人."(《墨子?尚同下》).无国家权力,只有百姓的自然权利.那么,为何后来产生了各级政府官员呢?
墨子在《尚同上》阐述了民主选举产生政府的观点:由于原来的无政府状态"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所以人们"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立诸侯国君.""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从天子到三公.从诸侯到正长,政府各级官员莫不是经民主选举产生.
《墨子?经上》明确指出:"君,臣,萌(民),通约也."也就是说,人们在选举产生政府的时候.是有一个社会契约的.墨子在《尚同中》阐述了这个社会契约:(1)人们选举产生了政府,就将部分自然权利让渡给了政府,政府有权力"发政于天下","制为五刑","将以运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义也".(2)建国设都,设立天子诸侯,不是让他骄奢淫逸的;而辅之以卿大夫师长,也不是叫他们放纵逸乐的,乃是让他们分授职责,按公平之天道治理国家.执政者有义务"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
墨子批评当时的执政者违背了这个社会契约,说"方今之时之以正长,则本与古者异矣".
王公大人将父兄左右宠幸都任命为行政长官,"非正以治民",导致社会混乱,民众不肯与上面协调一致,责任在执政者.(参见《尚同中》).
三.非攻赞诛的共和革命思想.墨子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他反对等级制度,反对儒家所说的"天命".他指出,儒家所言的"天命"是"天下之大害也"(〈非命上〉)."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述),非仁者所之言也."(〈非儒下〉).
在墨子那里,行"义政",不行"力政",是执政者的一种义务.行"义政"的,人们"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行"力政"的,人们"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墨子?天志上》).
暴王当道,墨子主张共和革命.墨子"非攻"而赞"诛",严格区分了战争的性质:一方面,墨子把大国攻小国,强国攻弱国的战争,叫做"攻",对此强烈反对,认为"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维护多元化;另一方面,墨子把民众讨伐暴虐害民之**君主的战争,称之为"诛",大加赞赏,实际上赋予共和革命以合法性.(参见《墨子?非攻下》).
平等兼爱逻辑发展之下的"义政",是共和政治,利民政治.因为历史局限,墨子没有提出权力制衡,但强调公平竞争,平等博弈.墨子注重对少数派,弱者权利的保护,"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强""弱","众""寡","富""贫","贵""贱","诈""愚",这些对立的双方,在墨子看来都是正常社会合法的客观存在,应该有一个游戏规则任其共和相处.墨子虽然主张"尚贤""尚同",但把这一切建立在平等竞争之上,是讲究共和的,他认为:"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指出"兼王之道"应该不辞意见相左的贤人.
四.立法为公的依法治国思想.墨子是中国第一个主张依法治国的思想家.在《墨子?法仪》中,墨子以工匠依规矩画方圆推而广之,批评当时的执政者:"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度,此不若百工.辩也."他主张"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关于"法"的形式,墨子认为有宪法(宪),刑法(刑),军法(誓).他在《非命》中指出:(1)"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2)"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3)"所以整设师旅,进退师徒者.誓也."
关于立法问题,墨子眼光独到而睿智,在《墨子?法仪》中提出了如下两点:(1)法不是维护暴政的工具."法不仁,不可以为法."联系墨子对"仁"的阐述.可见墨子认为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尊严,价值,权利.(2)法不是人治之法.究竟由谁来立法?考虑到人性现实的弱点,墨子认为"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父母,学者,君王,都是不可靠的,不能由他们来任意立法.
立法的根本依据究竟是什么?《墨子?法仪》与《墨子?天志》中集中阐述了"莫若法天"的道理.综合起来.墨子认为:(1)"天之行广而无私"(《墨子?法仪》)——指出了第一个重要的立法原则:立法为公.(2)"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墨子?法仪》)——又指出第二个重要的立法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墨子?天志下》)——指出了第二个重要的立法原则:以法治官,以行义政.
《墨子?天志下》中有言"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墨子"以天之志为法",可谓用心良苦.当他讲"天之爱百姓也",讲"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讲"置立天之,以为仪法.吾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之去义远也."的时候,宪政之道呼之欲出.
难怪墨子自负地说"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天志上》).墨子之言穿越两千四百余载时空,依然震耳发馈.
五.公开议政的言论自由思想.墨子尚贤尚同,但在《尚同上》明确指出"上有过则规谏之",可见墨子并不.[,!]主张言论钳制政策.
墨子甚至主张公开议论朝政,认为言论自由对国家有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墨子?亲士》).
难能可贵的是,墨子将言论自由提升到法律的高度,认为法律不可损害言论自由这一基本人权.他将"君脩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墨子?七患》)视为国家之大患,极力反对.
六.平民结社的政治实践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的是,墨家团体不仅是一个学术流派,也是一个平民政治社团,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墨子推荐弟子去作官,日后若有违墨家主张,就要被召回.墨家子弟做官的俸禄,一部分要分给墨家团体使用.
墨家政治社团为了宣传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奔走天下,医国疗世,到政治黑暗混乱的国家宣传尚贤尚同之理;到贫穷的国家宣传节用节葬之道;到沉迷于声色的国家宣传非乐非命;到尚武侵凌的国家宣传兼爱非攻;…….墨子经常带领墨家团体参与政治军事活动,帮助小国抵御大国侵略.由此看来,墨子在实际上主张平民结社自由.《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他们平时食"藜霍之羹",穿"短褐之衣",足登麻或木制的"歧矫",是一群深为战乱所苦,决心在艰苦的生活方式和严密的准宗教团体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游士".这个团体的首领称之为"矩子",所有的墨家成员都要服从"矩子"的指挥.墨子死后,这个团体仍然存在了一段很长的时间.
七.为国为民的任士侠义思想.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符合墨家任侠观的.
墨家分为上,中,下三门,所以《墨子》书上的文章都分"上中下"三种,譬如《尚贤上》《尚贤中》《尚贤下》.不同的篇章为不同的子弟所学习."上"是指政治家;"下"是指纯粹的专家学者;"中"是指笃信墨学的苦修者,以自苦为极,损己利人.完全不同于社会的价值标准,为了所有正"义"的事大声疾呼,嫉恶如仇.中国侠义文化的源头是墨家.
春秋战国,社会激荡.许多国士变为游侠.良莠不齐.于是墨家在其经典著作中研究并阐述了任侠精神,加以引导.《墨子?经上》指出:"任(侠).士损己而益所为也."就是自苦为极,损己利人.《墨子?经说上》又指出:"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侠的行为方式就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全然不顾自己的私利.
侠的精神是"义".在古代,任侠也被称为"义士".墨子贵义,《经说上》阐述道:"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把为天下百姓谋利当作分内之事,有很高的本领,但不一定要求被任用.
在天下失义的情况下,侠义弥足珍贵.墨子自身也参照侠义行事.《墨子?贵义》记录:墨子看望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了,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不如就此停止吧."墨子回答:"有个人生养了十个儿子,只有一个耕种,其他九个闲着,这一个耕种的不能不更加努力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您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劝阻我呢?"
每民族危难,大恶当道之时,江湖门派林立,侠义精神横出.对于侠义的期盼与热情,俨然成为中国黎民唯一愿意真正寄托的希望.
现代任侠义士,必承墨家"天志",继共和革命之伟业,破"暴王力政"之不仁,造民主宪政之大义.谭嗣同是身体力行墨学的先行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惟此墨家强志,可救我中华儿女于马教之戕害,驱逐庸俗唯物主义之幽灵.
八.民富国俭的强本节用思想.墨子认为富足能解放人性,而贫穷饥谨会使人性异化.《七患》言:"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在墨子看来,所谓的行"义政",要使国民富足,"欲其富而恶其贫"(《墨子?天志下》).
墨子要求执政者"兴天下之利",这里所说的"利",主要指使民"富庶".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墨子提出要增产节约"强本节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指的是开发本国资源,再加上节俭.
重要的是,墨子认为国俭才能民富,"强本节用"首要在于反对国家官员的铺张浪费.他的《节用》《节葬》《非乐》都把矛头直接对准当时的天子国君,《辞过》篇中也激烈批评"当今之主""暴夺,民衣食之财"造成"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可以说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反**理论的思想家.我们不得不说,墨子的这个节约型社会,比今天文山会海上讲下宣的那一套要高明的多.
九.强调逻辑的科学理性思想.墨子做过工匠,长于机械制造,是中国第一位崇尚科学理性的大师.他的科学精神集中体现在"墨经","墨辩"之中.
"墨经",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共180多条,是墨家科学思.[,!]想的精华,包含了政治,经济,哲学,教育,逻辑学,语言学,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在中国和世界学术史上皆享有声誉.他2000多年前在数学,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可比于古代希腊许多学者的贡献.墨子论述"力,重之谓下",他是引力学说的最早发现者.
"墨辩",包括《大取》,《小取》,是墨家逻辑学理论和体系的大纲,也是第一个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论述了"辩"的作用,立"辩"的方法,辩者应遵守的原则,并提出了"辟""侔""援""推"四种论辩方式的逻辑要求与常见逻辑错误.墨子的"辩"建立在知类(即知事物之类),明故(即明了根据,理由)基础之上,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
十.借鉴创新的实用主义思想.墨子提倡以古为鉴."言必三表",首先是"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指的是借鉴古代的经验得失.但墨子并不迷信古代,而是认为古代好的才赞扬提倡,古代不好的地方就应该去创新,他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墨子?耕柱》).以善为本,从善如流.
这个"善"是什么呢?墨子"言必三表"的另外"两表"说的很明白."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指的是倚重民声."有用之者":"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指的是可否为民众带来实际利益.(参见《非命上》)
由此看来,墨子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而且还是一个以民众言论与利益判断是非利害的实用主义者.
墨子再世,一定不会先声夺人:"我们不学西方那一套三权两党",他一定会听民之声,观民之利.(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