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篇拜偈武当一
虽然道家与道教实际上是不同的两路派系,但尊崇的都是始祖老子,因此,"太极少侠"古小龙只能以后学小辈,虔诚的前往武当行拜偈之礼.
实际上道教的起源非常复杂,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易经》,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
黄帝,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生活在上古时代.因为出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生长于西北的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黄色的,故登位后称黄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写道"以土德王.故号黄帝."其在位期间草创了各种文化,故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晚年时因发现自己的衰老而苦恼,后来和浮丘公的谈话中得知"世间万物皆有生死循环,唯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寻长生不老境界的想法.他听说崆峒山住着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岁的神仙广成子,就去向他问道.广成子告诉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静无为,坚持修炼,方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黄帝听了广成子的话大受启发,自此跟随广成子学道.后为救百姓而要炼丹,在铸鼎鼎成时,黄龙天降,迎黄帝升天.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从战国(公元前二百七十五—公元前前二百二十一年)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公元前一百四十—公元前八十七)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东汉顺帝时(一百二十六—一百四十四年),张道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末的政治风气以及魏晋玄学的社会购货直接影响着道教的行为方式和存在认识.它们虽然同出于对老庄学说的认识,但竹林七贤等人的行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为规则上有重要的先风之要.魏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对道教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助力.东晋道家的著名学者葛洪的《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了唐朝做法.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3.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事.
一,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1,自然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拜.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逐渐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辞.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礼?大宗伯》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地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祭祖先也.中国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统.这是道教神灵崇拜的主要来源.
2,图腾崇拜: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例如龙,凤,熊,虎,玄鸟.花,槐等,成为龙神,花仙等.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3,鬼魂崇拜例如阎王,黑白无常,鬼王等.据说为黎族宗教的一种主要内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内容.在道教信仰的影响下,云南瑶族的鬼魂崇拜不论是个体的祈神驱鬼,还是集体的驱鬼除邪,其宗教仪式,仪式主持者,祈祷的神祗,助其驱鬼除邪者等都已明显道教化,说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为瑶传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生殖,祖先崇拜:例如黄帝,三皇五帝等.彝族,瑶族,基诺族,汉族等许多民族.
二,对圣贤崇拜的承袭: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崇拜.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
三,教派因素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也有重要影响: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诡"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後者则崇拜黄老,诡"中黄太乙".东晋中後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後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没有爆发过大的宗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山——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的一种学问.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筑基——是利用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医——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命——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相——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展的一种方法.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种方法.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卜——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为"易断"及"六壬神课".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内丹养生武术——道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