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宫女又早早唤醒玺珏,为她梳妆打扮。七国质子带着诸侯亲信,陆续来到洛阳,身为地主的周王自然要设宴款待。宴会定在今晚,九鼎王场上,已拨了宫内一半的人布置场所。
此等大事,就连王后都亲自出面。少了王后监督,玺珏将手里的笔狠狠丢到地上,踏步走出了书房。鉴于前车之鉴,有两名宫女始终寸步不离地跟着她,只要公主不离开王宫,她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玺珏可以站在高高的宫墙前发呆,想着赢驷、想着白渠,想着与他们饥寒交迫的相处。
而赢驷,第一次,遇到了无法思考的事,看着高高的城墙,就有一股本能的冲动想往里面闯。
※※※※※※
日暮时分,玺珏终于等到宴会的灯火亮起,她难掩欣喜地奔到王场,看着九鼎前整齐摆好的桌椅,又看着铺在白玉砖上的红布,如此隆重喜气。
协助王后在王场指挥的老宫女朝她走了,行了跪拜之礼。玺珏点了头,依旧站在王场中央四处张望,期待赢驷能早点过来。
老宫女行礼之后没有走,只是井然整肃地看着雀跃的玺珏,低声道了句,“公主,老身奉劝一句,还是别与秦国人走得太近。”
满心欣喜的玺珏仿佛被人浇了一头冷水,愠怒地抬起头看着这不苟言笑的老宫女,冷哼一声,就朝另一边奔去,老宫女疾呼一声“小心”,闻言已迟,玺珏与魏久偃撞了正着,两人以相反的方向仰倒下去。
“世子!”魏久偃随身的人手忙脚乱地将他扶起来。
魏久偃盛怒道:“谁撞了我?”他揉着额头,待放开手望清老宫女扶起的人,双眼登时一亮,却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玺珏站起后,冷静地拍过裙角的衣衫,头也不回地走向另一边。错愕的魏久偃伸手拽住她,脾气上了来,高声说道:“喂,你跑什么?你难道不知道我是魏国世子吗?”
魏国随从有个十三岁的少年,面白如玉,丰神俊朗。在众人阿谀奉承的笑声里,反而遗憾地摇了摇头。
玺珏傲岸的目光并未过多停留在这个自视甚高的魏国世子身上,而是用天下奉承仅有周人享有的高贵“雅言”预言,一字一句冷冷说道:“你难道不知道我是大周的公主吗?”
闻言,众仆因为惊愕而突然陷入沉默,魏国世子在她眼里竟是一文不值?
那面白如玉的少年情不自禁露出赞赏的神情,老宫女浑然一颤,竟然颇为兴奋,走上前将魏久偃的手挪了开来,粗着嗓子道:“世子请自重,这是我大周公主,不得无礼。”
魏久偃定定凝注着这位周玺珏公主。玺珏不似他浑身锦衣佩玉,她一领粉黄的曳地丝群,一根玉簪绾起的流云鬓,如此简单的衣着,如此单纯的色调,在她身上却显出了高于众人的尊贵仪态,当真令人不可思议。
玺珏头也不回的走开。
看惯人面、善于揣度人心的老宫女,暗自叹道:莫怪王后如此伤心了,若玺珏是位王子,日后当真可与秦国赢驷、齐国齐世轩并肩而论。魏国强大、齐国平仄、秦国弱小,这些都是暂时的假象,诸国君王已老,国运转变是强是弱还要看这些黄口小儿。
※※※※※※
玺珏跑到了周王的寝宫,穿过裙纱曼舞的宫女,来到青铜卧榻前。周王略施惊讶地看着她,微微笑道:“玺珏,怎么了?”
“父王,我想多要一些点心吃,肚子饿了。”小小的玺珏轻声说道。
“好,全拿去都好。”周王总算有点慈父的模样,去宠着这个幼小的女儿。
玺珏抬起头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又从怀里掏出一块干净的白色帕子,平摊在地上,从几个糕点盘里各自捡拾三个,放入帕中。
做完这一切,玺珏将糕点小心包裹好,向父王道了别又跑出去。
周王笑了笑,挥了挥手吩咐身旁的老宫人,“以后每天都送点心到玺珏房里去,但千万别让王后晓得。”
“为什么……”老宫人疑惑地看着王上。周王且笑不语,挥手示意音乐继续。他是位无作为的君王,但却不是位无能的父王。
当高亢悠远而又略带苍凉的《雅风》乐曲奏响时,王场上亮起了无数盏灯火,虽然宫殿陈旧,但衬着王后别具匠心的古铜桌椅摆设,落地宫灯,样样古旧不失大气的装饰,反而彰显出诸侯盛宴无法比拟的沉稳贵气。
各国质子陆续入座,周王坐在正席上,身后是宫殿正门。王后与玺珏坐在两侧,面前各自摆了一张青铜桌。各国质子的桌椅各自安置在九鼎旁,每座铜鼎前是世子享有的青铜桌椅,两侧则摆了沉木打造的桌椅让随从落座,既与世子的地位区分开来,也不至于失礼。
顷刻间,老内侍尖锐的长调高高扬起,“魏国世子,进殿……”
随着锐声长调,一阵脚步声传来,都是拖泥带水的沙沙声。头悬金冠,腰佩白玉,锦衣满身的魏久偃扯高气扬地踱步走来,一群随从跟在身后,浩浩荡荡上前行了一礼。王后看着这位珠光宝气的世子,总觉得别扭,年纪小小却学大人浑身镶金戴玉,看着大不是滋味儿。
七岁的魏久偃向周王与王后行了礼,不待王后开口,径直捡了离玺珏最近的一鼎位置坐下,露出得意的笑。
玺珏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目光转向王场的入口处。可魏久偃显然不甘就这样被视若无睹,他向玺珏搭话,“请问公主,我是第几个到达?”
她若不答,反倒失礼了。
可玺珏真想脱口而出,骂他“有眼无珠”或者“故意找茬”,但她隐忍着,以最短的字句回道:“第一个。”
明显不是在夸他,可魏久偃还是露出得意的神情,自然而然接了话,“那是,本世子向来都是第一。”
这句并非问句,玺珏就直接忽略不听。
老内侍尖锐的长调再度扬起:“韩国世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