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阁内,长公主和几位夫人正讨论着秦腔与弋阳腔的话题。
大老太太先道:“久闻婵娟善唱弋阳腔,今日一听,果然名不虚传。这《珍珠记》里的王金真唱得可真不错。”
长公主自然而然接道:“虽说戏子十有八九靠捧,但若全是浪得虚名,只怕也成不了一行翘楚,想来还是有几分功力的……”
大老太太闻言不住点头,两人继续看戏。
《珍珠记》一至四折,贫苦的高文举在其妻族王家的资助下高中状元,不想却被温丞相看中,从而被逼赘为婿。愁苦的高文举偷偷派人回乡给原配妻子王金真送信,不想信被篡改,陈情信变成了休书。接信愤怒的王金真上京寻夫,却被温氏剪发剥鞋,罚为粗仆。
第五折,幸得老仆相助,夫妻得以相逢……
第六折,高文举让妻子越墙逃出了温府……王金真上开封府告状……包公判温氏任由王金真处置……
故事接近尾声,王金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时高文举又站出来为温氏求情……
众人看得津津有味,不少人大赞高文举双忠,实在是有情有义之人。
长公主淡然一笑,轻轻瞥向大老太太和邹氏。
邹氏正与徐夫人浅声交谈,并未留意。大老太太倒有所察觉,只是目光仍然专注在戏台上,似已入了迷。
若真有情有义,一夫又怎会有两妻?
长公主渐渐敛了笑容。
故事的最后结局自然是世人崇尚的大团圆,一夫二妻,和融共处。
马夫人看得唏嘘不已,忍不住感慨道:“这温小姐也真是,若早一步接受事实,也不至于失了贤名郎意……争斗了半天,拐了这些弯,结果还是效仿俄皇女英,依我看呐,她就不如《赵五娘吃糠》里的牛氏聪明,也比不得人家贤惠……”
众人纷纷评说王、温二人的贤德过失,又拿温、牛二人作比,说来说去,却无一人指责高文举、蔡邕的畏权不是。
见大家说得热闹,汪夫人也忍不住发表高论道:“婵娟姑娘倒是唱得很不错,只可惜我不大喜欢弋阳腔,铙鼓喧阗,唱口嚣杂的,还尽是土语土调。还是秦腔好,或浅斟低唱、或舒缓委婉,显得雅致精巧。”
悄无声息归座,已经听了一会的可嫣不禁暗叹:这汪夫人可真会说话。
婵娟是长公主荐的人,自然不可能不好;马夫人说温氏不如牛氏,那自然是更喜欢《赵五娘吃糠》的剧情,而《赵五娘吃糠》却正是唱的秦腔。不声不响间,不但投马夫人所好重重拍了她马屁,而且还不动声色借弋阳腔的土音土调讽刺了王家的不够雅致。
听话听音,大家都是聪明人。
大家看出汪、王两家之间有些不对付,纷纷选择坐壁上观。
世上真正的俄皇女英能有几个。
王家也是人才辈出。见婆婆脸色不好,王大奶奶连忙笑道:“秦腔和弋阳腔究竟哪个更好,我评不出来。不过,想来都是挺好的。要不然,马夫人怎么独独向我婆婆推荐了玉春堂呢……”话音一转,又道:“我婆婆原也是要点秦腔的,都怪我!想着家家办宴都听秦腔,大家难免不厌,所以就自作主张推陈出新,请了人家唱弋阳腔。”
说着向大家重重一礼,笑道:“各位不喜弋阳腔的夫人太太小姐,不好意思,都是我的错,还请大家看在我也是好心办坏了事的份上,原谅我这回……”
大家忙笑道“严重了”。
不想王大奶奶径直走到汪夫人面前,拉着她的衣袖撒娇道:“千错万错都是晚辈的错,夫人您可别发气,下次不来我们家听戏了……”
汪夫人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众人见此状,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
一旁的几位少奶奶争相上前,连拉带拽将王大奶奶扯开。
长公主笑着朝杨氏道:“你这儿媳可真不错!”
杨氏满脸的笑,口中却不满道:“哪里不错了,您看她,闹腾起来没个正形……”
徐夫人笑道:“我倒是想有个这么闹腾的媳妇,可惜没有。”
可嫣诧异地看了说话的徐夫人一眼,没想到她给人戴起高帽来,竟也一点都不含糊。
看杨氏笑得十分开心的样子,想来是十分很受用。
玉春堂班主领着众弟子哗啦啦过来,一齐跪倒,给王家道喜,又给大家请安。
杨氏正心情大好,连忙说“赏”,喧声愉悦,脸上笑容灿烂无比。
四名清秀伶俐的小厮很快抬了两抬红绸覆着的赏银进来。
玉春堂班主立时心情澎湃——这样两抬赏银,少都有千数。
班主这一喜,嘴里的吉祥话便像编成的顺口溜一般,一句接一句往外蹦。
汪太太含酸戏谑道:“你们瞧,到底是靠嘴吃饭的——就是会说话。”
王大奶奶故意曲解其意:“他们靠嘴吃饭,难道夫人就不是了?”
众人大笑。
汪夫人作势要撕王大奶奶嘴皮子,少奶奶们纷纷阻拦求情,大老太太、长公主等人看着笑得肚子痛。
最后还是杨氏出面训斥王大奶奶“没大没小”,事情才算消停。
段夫人与汪夫人有些私交,趁人不注意,忍不住悄声劝道:“汪、王两家即将作亲,你又何苦处处挤兑人家……”
汪夫人瞥了眼始终对大老太太和邹氏客客气气的长公主,口气很不以为然:“我是娶媳,又不是嫁女!”说话的同时,眼底还闪着不屑——若不是看在长公主和世子夫人的份上,她才看不上王家的庶女呢……
段夫人顿觉无趣,决定不再多管闲事。反正该说的她已经说了。
想到长公主,汪夫人连忙转了头,笑盈满腮问:“不知郡主与王大公子的婚期定在哪天?”
亲昵的语气仿若她与长公主是十分交好的亲戚般。
心头敞亮着,长公主莞尔一笑,扶了扶头钗,抹了抹衣褶,最后又挥手拍了拍衣尘,这才不冷不热道:“日子已经定下了。”神情丝毫没有要详说哪一天的意思。
汪夫人还未意识过来,长公主就已经起了身,朝正盛情对大家发出邀请的杨氏走去。
“今天大家谁也别急着回去啊,一起吃晚饭,再摸会牌打发时间,天黑了还有焰火看……”
杨氏邀得十分心诚。
不少年轻的客人有些心动。
长公主打断她道:“我怕是没这眼福了。”随即笑着要告辞。
“殿下可是嫌弃我们招待不周?”杨氏忙殷勤相留。
长公主睃了几位坐立不安的夫人一眼,笑着摆手,“家中有些事,大家改日再聚也一样。”便执意要走。
见如此,王家人只好相送。
喝人家喜酒,又不是正亲戚,谁会厚着脸皮留下来吃人家两顿饭。身份最尊的长公主一走,家里有事没事的其它人也纷纷告辞。
“再过几天就是女儿节,你婆婆家里正忙,那天也不知你们有没有时间回来。”
大老太太拉着可嫣的手轻轻摩挲着,神情十分不舍。
邹氏欲起身,可嫣忙按下她:“母亲是双身子,今儿已经闹了一天了,还是坐下多休息一会的好。”
确实是有些累了,邹氏依言坐回椅上,虚弱笑道:“女儿节那天,有空就回来,也看看你姨娘。”
可嫣点头,嘱咐大老太太多多注意身体,道女儿节那天回不回来都会让人先送信到王家。
大老太太送她至仪门上轿,其它王氏三姐妹不知去了哪里,一时都不在。
时间不早了,可嫣未等她们,直接告辞。
……
而这时,李府侯夫人房内,姚氏正与侯夫人商量身边几个大丫鬟的亲事:“……好歹服侍了侄媳一场,眼瞅着年龄大了,我们四爷又对她们没那心思……”
侯夫人深笑:“是你房里的事,又是你的人,你决定就好,来问我做什么。”
姚氏立刻道:“大伯母向来神通广大,您又比我们慧眼识人……”说着很不好意思的样子,“是侄媳有些贪心了,既想给她们找个好人家,又想把她们继续留在身边。”
原来如此!侯夫人心中已了然——姚氏的言下之意,是想将她们配给家生子,而且是来求她帮忙指婚。
若在平时,她很愿意卖侄媳妇这个面子。但是现在……
“现在周妈妈不在,我又不认得几个人,胡乱指了,那且不成了乱点鸳鸯?!虽说是奴婢,但毕竟是她们一辈子的大事,依我看,还是等周妈妈回来了我问问,看看有没有什么相配的小子再说。你看这样可好?”
“当然好!”姚氏笑应,心里却很失落。
“老夫人,大少爷、大少奶奶回来了。”
侯夫人连忙下炕,一面趿鞋一面问:“到哪了?”一旁的珊瑚见状,忙不迭蹲身帮忙。
小丫鬟恭敬道:“过了内仪门,正给您来请安的路上。”
姚氏笑道:“也不知王家的喜事办得有多热闹,一会大少奶奶来了,侄媳可得好好问问,看有什么趣事发生……”
话音刚落,可嫣就接着话进来:“不过是吃了饭,看了几场戏,听说原本是要请玉江子登台,不过后来长公主推荐婵娟姑娘更不错,于是就改了。”
夫妻两人给候夫人请安,又给姚氏见礼。
听到“玉江子”的名字,侯夫人先是一怔,随即担心地看向孙子孙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