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刘大哥有了女儿,起名叫刘乐,希望她能快乐的的长大,一生无忧。萧何没有等到娥姁。
第二年,刘大哥有了儿子,刘大哥已经有了一个儿子,所以对这个儿子没有太大的惊喜,取名为盈。萧何还是没有等到娥姁。
在第一个一年里,萧何每天都盼着娥姁,就是等不到她来,想念娥姁的笑容,想念为数不多相聚的时光,想念每个女子都看成娥姁,然后在这样一个轮回。
后来刘大哥有了女儿。萧何还不敢失落,就想到这样娥姁就会来找他了,她已经为刘大哥留下了血脉,虽然是女子,但是刘大哥已经有儿子了。萧何每天都在等,是不是自己一个拐弯就看到娥姁笑着看着他,或者是低头走路,一抬头就看见娥姁冲他招手。所以萧何那一阵总是不走直路,总要绕几个圈;所以萧何那一阵总是低着头走路,然后抬起头,然后……再低下。
但是娥姁没有出现,直到刘大哥又有了儿子,萧何不再这样走路了。然后萧何接着想,娥姁已经为刘大哥生下儿子了,这次肯定会来找他了,所以每天趾高气昂的走在街上,还兴高采烈的给刘大哥说教育子女的方法,心想走了以后娥姁也盼着孩子们能成才。然而娥姁还是没有出现。
于是,每天睡觉前,萧何就像小时候做先生留得功课时一样,复习一遍和娥姁的相识经过,然后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嘛,不就见了一两次就喜欢了,根本没有什么刻骨铭心。不管多晚,萧何都坚持做下来。第一晚,萧何温习了和娥姁见面的经过,那天娥姁喝醉了酒,冲着他豪言壮语……哪有好女儿家这样不知分寸的!娥姁一点也不好,我不喜欢。萧何睡了。第二晚,萧何温习了陪娥姁就买线,自己逗着娥姁往自己,身上扑的样子……哪有好女儿家这么不知检点的,连自己这么明显的用心都没有看出来!娥姁真的是愚笨!我不喜欢。萧何睡了。第三晚,萧何温习了娥姁跟自己坦白是刘邦的妻子时那样的害怕萧何离开的可怜……真是,已经为人妻了就早点跟自己拉来距离啊!娥姁也不过是这般女子!我不喜欢。萧何又睡了。第四晚……第五晚……萧何以为自己每天想一下娥姁的缺点,自己就不会再喜欢她了,然后慢慢把她忘记。可是不知道过了多少晚,萧何的思念却是与日俱增,然后萧何突然就明白了,这样的温习是另一种的不愿忘记。就算他与她只有短短的相处,可是爱情的深度是与时间无关的。萧何很痛苦,越是想要忘记却越是不能忘记的痛苦。
习惯了却无从适应,寂寞了却无法排遣.
思念的声音如悲伤的琵琶,低凉空洞.
萧何知道这是不舍,不忍离开的痛苦,不能停止的思念,不想放弃的回忆。这就是不舍。
然后萧何就想通了,不舍就不舍吧,娥姁不是说过么,站在原地不要离开。
萧何依旧是在日益混乱的秦王朝过着每天上衙门的平淡日子,内心依旧存留着不肯放弃的希望。
走进衙门,看见一帮人正在跟刘邦商量着什么。萧何走了过去。原来朝廷上又要征人服役了。堂堂大秦帝国里,一提到耕者,就让人想到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民工的征集数量实在是太大了。这些征集来的百姓或被送到边疆充军,或被赶到各地从事土木工程建设。逃亡者愈来愈多,他们一回到家乡就会被抓去杀掉,因此在半路上当了流寇,为填饱肚皮而涌向别处掠夺粮食,碰上官兵追讨,就逃进山里暂时避起来。征劳役的命令终于也下达到了泗上亭长的面前。
“终于还是来了。”刘邦心里烦透了。萧何看的出来。任侠放荡的他早就发出豪言壮语:"要抗官以守民。"决不能按照官府的命令,把乡亲们从故土强拉硬扯地送到京城去。
不过萧何和刘邦也明白秦的制度在这方面是很严密的。为了使百姓不至于从法网中漏掉,他们的名单早已被掌握得一清二楚。每一个里都有二十五户人家,所有人的名字一个不漏地书写在一本名簿上,名簿就收藏在社里面,因此也叫书社。如果有官员前来巡视,全里的人数和年龄一目了然,碰上要征用人力去服劳役或兵役时,就方便多了。这种书社制自古就有,到秦朝又加上了类似户籍保存场所的功能。在沛县,如果制定要征用的名册,就将命令下达到各亭长,让他们按名册要求凑足人数。包括刘邦在内的各亭亭长都来找刘邦协商结果。萧何看着他们协商,心里竟有不好的感觉。这本也是平常之事,可是为什么所以亭长都来找刘邦商量?
“刘大哥我们看还是你带队去合适。”萧何不好的感觉成了事实,萧何想怎么样才能阻止。这趟差事可是凶险的很。
"让我带队呀?"
刘邦突然说自己很不愿意。"这份差事没意思!"
"为什么是刘大哥?"萧何问了一句。
"因为是刘邦嘛!"
刘邦:“……”
萧何:“……”
这就是全部理由。即便想详细陈述理由,刘邦和萧何也找不出词来。
"你不是亭长吗?"
"我首先是刘邦。"
对呀,是刘邦啊。大家互相点了点头。在场的亭长们费尽唇舌说服刘邦,鼓动他接下这份差事。大家的鼓动终于让刘邦来了精神,决定带队前往。刘邦通常都是这个样子的。而且他自己并不算劳力,只要把人如数带到现场,作为亭长的他就可以一个人返回了,这一点也让他感到轻松了许多。
可是萧何觉得很不好,把刘邦拉到一边,“刘大哥,你真的要去?”
“那要不怎么办?”
“前往的目的地是骊山。那是为皇帝陛下修建陵寝的。”
“县里的官员作过详细的指示,我知道这趟差事的分量。”
萧何没什么说的了。只好说:“刘大哥这次一定要小心。”
刘邦就带领着这么一伙人从沛城出发了,总人数大约有五百名。一路朝西,目标是云烟万里的咸阳。途中由刘邦出面交涉,有时也能获准住到村子里去,但原则上是要露宿野外的。尤其麻烦的是,不管住在村子里也好,露宿野外也好,粮食都必须由这一行人自己带上,有人用车推,有人则用肩扛。烧水做饭的锅碗瓢盆也要全部自备。每个人都穿得破破烂烂,简直就像一群流浪汉。每个人都背着大锅小盆的,加上自己要吃的粮食和工具,看上去一个个似乎都要被压垮了,就这样,他们仍步履蹒跚地坚持赶路。
难道在真的要把这群可怜的人送到骊山上么?刘邦心里暗想。
做这伙人的领队,真不是有血有肉的人所能干的。刘邦虽不是那种充满菩萨心肠的男子汉,但也跟普通人一样有感情,还会表现在言谈举止上。
"真可怜哪!"一路上,他都在发这样的感慨。"实在让人看不下去啦!"刘邦并没有叛乱的念头,也没有为此去煽动人们的想法。除了把他们全部送到咸阳骊山,完成自己作为亭长这一极为平常的目的之外,刘邦根本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图谋。可是有个这样的带队人,底下的人就开始窃窃私语了,“我们还是逃跑吧”逃走的人越来越多,也有回来的,因为就算在逃走的路上,这帮人也没有什么吃的能维持下去。可是就算只是少了一个人,也要对带队的人进行严厉的追究。这恐怕就是没人愿意接这个活的原因。干脆自己也逃跑吧!
“萧何!”曹参惊慌至极。
“怎么了?”
“刘大哥带领那些去骊山的劳役们逃跑了!”
总算是来事了。萧何心里却是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与其整天耽惊受怕,还不如直接这样的好。萧何笑了。
“你笑什么?!”曹参心想,这可怎么好,刘大哥可是会被判死刑的啊!
还没等萧何回答,县太爷就带着一帮人走了进来:“你们俩个,跟我过来。”
萧何示意曹参不要惊慌,跟着县太爷。
“你们说怎么办?”县太爷刚一坐下就问。
没有人吭声,平时大家都跟刘邦很好,谁愿意说话呢,再说,萧何在那里摆着还没看口呢。
“萧何,你怎么看?”
“按律法办。”
“好!你派人人去抓回刘邦。然后准备在备一份正式公文送达御史与郡府官吏们,他们现在还全都毫不知情。”
“是。”萧何毕恭毕敬的回答。“那我现在就去。”萧何急着要离开,时间紧迫,萧何要赶紧采取行动,顺便使了个眼色把曹参也带走。
县太爷看萧何走了之后就要走,他还有太多事情要办,这刘邦从来都让人头痛。像是想起来什么,县太爷一拍脑门,大手一挥对手下人吩咐道:“对了,把他妻子抓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