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花生瓜子 阅读至0%

第499章 花生瓜子

书名:折枝花满衣 作者:静囍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14:39
    请大家静候24小时, 耐心等待哦。  “母亲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母亲为这个新名词顿了顿,很快明白其意, 微笑道:“经得风雨,见得世面, 爱惜妇孺, 心胸开阔。”
    短短十六字, 却是女人幸福一生的写照。
    “我不愿与那丁家兄妹做朋友了。”
    母亲并不以为意,道:“丁小姐小孩子脾性, 丁公子倒是翩翩有礼, 只是,眉头生的紧促, 恐非豁达之相。”
    “母亲倒观察得细致。”
    “与我笑笑来往的年轻男子, 我自当留神。”哦,与前世同一个口吻。
    “这人除了不豁达,还有什么?”笑笑对丁瑾很有些落井下石的兴致。
    母亲思索:“目光利而眸动快, 只怕野心有余、魄力不足。”
    笑笑听得直点头,母亲说得极是。
    “娘, 我爹可如你所说的?”
    “什么?”
    “经得风雨,见得世面,爱惜妇孺,心胸开阔。”
    “自然是。”
    母亲未有一点停顿和思索,回答得何其果断。
    笑笑道:“我想听您和我爹的故事, 能讲么?”
    母亲合上手里的书:“若真心听, 为娘便讲给你, 平凡而无趣。”
    “真心听,定然是不凡而有趣。”
    于是,故事便从颠簸的马车上娓娓道来了。
    “你可知,为何咱们之前不回京都?”母亲首先道。
    这也是笑笑颇为疑惑的,赵州离京都并不算远,按说娘俩早应该住到京都才是。
    母亲望着窗外的春景,道:“如今,你祖父默许了咱们回京。看来,老爷子已经原谅了三郎。”
    三郎?看来这是父母私下里的称呼。父亲行三,遥想上一世,妈妈直接喊爸爸“唐老三”。
    “唐家是做元龙朝的黄金承采发的家,所以京都人称‘黄金唐家’。”
    这倒是有耳闻,黄金唐家,听起来就响当当的。
    “虽是商贾之家,但你祖父一直都仰慕读书人,自己的五个儿子全都送到最好的书院读书,希望能够学有所成。”
    学有所成?说白了就是考取功名,做个大官。钱多了就会惦记权,权多了就会惦记钱。看来哪一世的人都一样。
    “这五个儿子里,读书最灵光的就属你爹了,因此你祖父对他也一直另眼相看,可惜,你爹并未如你祖父所愿……”
    ……
    笑笑耳朵里听着母亲的故事,眼睛却望向马车的窗外,一排湖绿色的真丝排穗垂在窗子边沿,仿佛昔年外公家里那一树佛手的青绿。
    穿越几世而来,缘分依然弥存。
    遥想上一世,老爸去南方读大学,认识了浙江姑娘谷姗,两个人相识于校园的佛手树旁,沁人心脾的果香萦绕在两人耳畔鼻间……
    这一世竟也是如此,笑笑万没想到,父亲居然也是外公的学生。
    刚才从母亲口中得知,祖父为了栽培父亲,特地送他去南方著名学府学习,就读于浙江兰溪的习之学院,并拜了学院最有名的谷虚先生为师,也就是笑笑的外公。
    谷虚先生对唐生青眼有加,称其为百年不遇的人才,准许他住在自己家的客房,每日晨昏与之说文论道,加之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都是莘莘学子,四人便常常秉烛夜谈,不亦乐乎。
    谷虚先生的妻子早逝,先生爱妻情深,并未纳妾,也未续弦。内院中事全都由女儿珊娘一手操持,那唐生在谷府客居,颇得珊娘照顾,且这珊娘整日与父兄作伴,耳濡目染,对诗书虽谈不上精通,但已好过寻常女子很多。
    唐生偶尔也与珊娘攀谈,得知珊娘颇精算学,尤工统筹之术,也正是运用此法将内院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珊娘天生丽质,虽然不事打扮,但衣着简单素淡,在当时唐生眼里,颇有魏晋之风。因其母亲早逝,故而珊娘不擅女红,不晓世故,这在唐生眼中反倒可爱独特,不同于一般女儿。
    终于在一日黄昏,唐生的客房门前,面对端茶而来的珊娘,唐生大胆倾诉衷肠。
    院子里植有数棵佛手木,一枚枚佛手张开馨掌,青中泛黄,发出幽甜的香气。
    珊娘以檀香木簪绾着青丝,宣纸色素绢长袍随风微漾,面颊此刻却薄醉一般泛着淡红。
    两人的事情得到了双方长辈的极力赞同,很快订了亲。
    唐生对珊娘说起自己的抱负,竟无心仕途,志在商海。
    珊娘道:“商海亦有其道,个中沉浮并不让官场。珊娘已决意一心追随三郎,可惜经营应酬之事,珊娘一窍不通,怕是只能帮三郎理一理账目。”
    唐三郎道:“有珊娘此话,三郎足矣。”
    谁知唐老太爷一心为当年大比筹备,听说三郎志向,气得晕厥过去,醒来便说自己再无此子,三郎永不许踏入唐府半步。
    三郎也暗暗发誓,定要在商海打出个名堂,到时候衣锦还乡,不怕老父不认。
    “没有多少本金,珊娘只怕要跟我受苦。”三郎道。
    “当垆卖酒,在所不惜。”珊娘道。
    岳父谷虚先生倒是开通异常,只言苦读十年,并非一定要投身宦海。所学之人智慧变通,任何行业都可做到状元。
    谷虚先生一生清朴,除去家中备用,为女婿供资五百两银子做本钱。
    三郎之母也偷偷拿出二百两私房银子给儿子用。
    三郎自己则四处筹借了一百两。
    唐三郎与谷珊娘,二人以八百银做本金,在兰溪起步。
    三郎就近取材,从苏州请来绣娘,在兰溪开了小小苏绣作坊,定做成北方人喜好的花色,再贩卖到北方。珊娘合理安排绣娘的刺绣日程,交班时辰,最大限度压缩本金,提高产量,且将账目理得井井有条。
    唐三郎则亲自与山东河北等地的丝绸店铺交涉商谈,因利薄货好,买卖十成谈成了九成。
    小夫妇就此赚得第一桶金……
    如今家大业大,几乎垄断了北方的丝绸业,得了个称号“丝绸小唐家”。
    唐老太爷的黄金承采有几年受到四川赵家的冲击,几乎有倾覆之势,幸有三郎暗中使巨金极力扶持,才得以化险为夷。唐家四郎五郎不够争气,一个浅薄一个鲁莽,生意全靠三郎支持,才经营得有模有样了。
    这一切唐老太爷心中有数,只是抹不开面子,不愿请儿子一家回来。
    今年,老太太修书催儿子来京,老太爷也并未阻拦,以承德金矿需亲自监督为由,躲了出去。依老太太的意思,这老头子过不了几天就得巴巴回来。
    唐三郎的生意已然稳固,珊娘也不再劳心,就只管理着账目,因擅长算学,这些账目对其来说不在话下,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享清福。
    前一世的婚姻危机,也是从谷珊女士做全职太太开始的……
    这么好的一个丫头,自己日后竟无缘消受了。笑笑的预感应该没有错。
    织金似是下了下决心,才缓缓道:“既然姑娘问起奴婢,奴婢便斗胆说出自己的心事了。姑娘应该早便知道奴婢与满昌定了娃娃亲的事,或是因为这层关系,我与他自小便亲厚,视对方也与别个不同。这一趟满昌回来,一来是办老爷交代的事情,二来是向我家提亲的……”
    “这可是喜事呢,你与满昌恰也能如那慈姑与瑞祥一般。”
    “奴婢没福……”织金深深低首,“老爷在京城的一处庄子想要交给满昌打理,满昌的意思是……成亲之后带着我们娘几个一同去庄子上住……”
    能与夫君朝夕相对,谁人不想。更何况,娘家人也跟过去,便更自在了。记得那满昌是个孤儿,看来是以织金娘家这边为家了。
    “难得他有这份心。”笑笑亲自扶织金起身,“我记得你父亲便在这赵州打理着一处庄子吧?”
    织金起身,仍低着头:“是,父亲替老爷打理着两个染坊。罢了,姑娘既然提起来,这家丑奴婢便腆着脸说上一说。我那不成材的爹,被老爷重用之后,因那庄子皆有抽成,是过明路的,手里便很攒了几个钱。偏偏人有了钱便失了心,买了个小老婆,与她住在那庄子上,据说庄子上的人对她都以管家娘子相待。尤其那妇人有了儿子后,我那爹更是抛开我们娘四个,以那边为家了。”
    父亲手下的得力干将,娶了小老婆,更可气的是以妾为妻,不知道父亲怎么看:“老爷可知此事?”
    “自然是知道,什么事情也瞒不住老爷。我爹娶那妇人时,老爷还给送了个贺礼,他们的儿子百天时,老爷还给了个红包的。”
    哦,这便是父亲的态度。
    笑笑含着一个金橘,虽然用蜜腌过,但仍觉得酸:“对了,满昌打理的庄子在京都何处?”
    “在京都东郊,是离京都唐家最近的一处大庄子,说是以织造绢、绵为主,间以缬染。”
    笑笑一笑:“那咱们离得并不远,你若想我们了便回唐家看看,再说每月给太太交账也总要回来的。日后,我若在唐家待的厌烦了,就去庄子找你玩儿去。”
    织金吸吸鼻子,拿起帕子擦擦眼睛:“姑娘成全之心,奴婢竟无以为报。”
    “别哭鼻子了,你成了亲,娘和妹妹都跟着,且嫁的还是自己心上的人,这样的喜事哪里找去。”
    你伺候了我十年,没功劳也有苦劳,我这屋子里丫头要嫁人,自然不会亏待你的。父亲对下人们娶妾都要送个贺礼,我这贴身丫头明媒正娶,焉能矮人一头。
    这话不可过早说出去,无端给人以期盼,有时候并非好事。
    “如此一来,姑娘身边便只剩下描红和染碧了,这屋子里的丫头本就缺着一个,这下子更少了。”织金忍不住道,虽说此刻说这话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但却也是出自本心。
    “你可有合适的人选?”笑笑索性问。
    织金想了想:“这院子里的丫头里,细心些的也就是鹅梨了,其余皆都贪玩得紧。只是,鹅梨未免年纪过小,今年不过八岁,过两年提拔也不迟。”
    “其他院里的呢,煮饭的洗衣的做杂活的,只要人合适便好。”
    许是因为自己要离去,织金反而没了顾虑,各种关系纷扰统统丢在脑后,反正自己是要离开这院子的人了,哪里还管什么勖嬷嬷马嬷嬷的,她们那些亲的疏的与我又有何干系,我只管帮我家姑娘挑个可心的,也算是给自己找个接班人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