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齐心协力 阅读至0%

第40章 齐心协力

书名:春晖 作者:苍松子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8 23:02
    到了九十年代初,我的家乡都还没有通电的。
    所以晚上照明用的都是煤油灯,记得以前爸爸烤烟还提着马灯。因为出门风大,要是一般的煤油灯很容易就会被吹灭。
    就在我小学毕业那年,村里传出好消息——政府将很快解决偏远山区的照明问题也,就是说我的家乡很快就可以通电了。这可是一件大事,每一个人都奔走相告,喜气洋洋的。当运送电杆的汽车开到村子里时,家家户户都派出精壮的劳力抬电线杆。
    贵州是边远的革命老区,古时候还是发配有罪之人的南蛮之地;余庆县是贵州比较偏远的县区,也是遵义经济落后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关兴镇又是余庆县最落后的一个集镇;我家所在的那个山村是关兴镇个别高寒山区的穷乡僻壤。可想而知,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有多么的落后。你要是在百度搜索“关兴镇”,就会得到一条基本信息:
    关兴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南部,余庆县东北角。距县城90公里,离遵义市110公里。东邻石阡县白龙、永和,南接大乌江镇,西南望敖溪镇,西北界松烟,北部临凤冈龙凤、天桥,是余庆、石阡、凤冈三县边缘结合部;也是余庆县最边远的乡镇之一,是县内海拔最高、最低标志,镇内最高海拔1359。8米,最低海拔仅400米,一般海拔900米左右。
    我家那儿的海拔正好是一千米以上,冬天都连续一个月凌冻甚至更久。
    唯一的盘山公路都是集体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一锄头一铲子的慢慢的修通的。
    二三十年以来,几乎年年都会被洪水冲毁,年年都得组织人力大修。否则什么样的汽车都无法翻越通过。
    “要致富,先修路。”村里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交通不便给生活造成的麻烦。有好的产品不能够及时运出去,生产物资的运费出奇的高,还不一定能够拉到家门口。九十年代初,生产队长又发动村里的村民从另一个地方敖溪镇的指挥村接一条简易的马路。几十号的劳动力奋战三个冬天,才将近十里的路程勉强的打通。
    因为是南面,又因为坡度缓和,所以村民花了大价钱修了第二条乡村公路。这第二条路刚好经过二姐家的院子,二姐夫家是靠近敖溪镇。
    如今,就要通电了。还不是老百姓出钱,只要出一份力就行了,又有谁不愿意,不高兴呢?
    要在羊肠小道的山间抬上千斤的水泥杆子,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一般高压线的电线杆最重,需要十个人左右。也有力气大的年亲人八个人抬的。不过都是路途平坦,距离较近的地方才行。
    要栽电线杆子,还得先深挖两三米的坑。就像脸盆大小的一个洞。一切都是计划好了的,都是老百姓收完庄稼后才开始。我们家就是爸爸一个男子汉,我和哥哥都是手无缚鸡之力,弱不禁风中看不中用,虚有其表,所以一直都是爸爸一个人代表我们家出力。
    爸爸是一九三九年出生的,已经是五六十岁的年纪了。乡亲倒也没有为难爸爸,和爸爸一起的那支队伍安排爸爸负责发号施令——一起干重活儿的人呢,都知道劲往一处使,同时发力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人喊号子也就很难同时使劲,就不可能将粗重的杆子立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经过一个秋冬的忙碌,才迎来了安装变压器的日子。
    安装好变压器,就可以接支线。一应就绪后,就等待电的输送,来点亮万家灯火了。在这几个月时间里,大家都是就近吃午饭,轮流的请客。
    从修路到拉电线,都可以看到乡亲最淳朴的情感。大是大非面前,还没有缩头乌龟。就是个人的面子问题,也会让每一个人主动的做好集体的事情呢。人生能有几回搏,集中力量干大事。看到曾经的心血没有白费,终于告别了用煤油灯的历史,村里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有钱的人家第一时间到街上买了电视。
    虽然那时都是黑白的居多,而且还只能看一两个电视台。不过都是魅力无穷的吸引人的眼球。二姐和姐夫刚提亲的时候,正是《新白娘子传奇》热播的年代。那时姐夫家里有一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我和二姐经不住诱惑的每天傍晚都去看白娘子的故事。
    二姐看电视最早是到街上,看《封神榜》。可是看一次就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实在不方便的。
    我的家乡是四面环山,中间一个凹陷的窝凼。所以又有人直接叫生产队“窝凼”,就像四川是盆地一样。
    村上有龙洞,有暗河,有水井。说起来应该是水源丰富的,可是没有配套的水利实施。如果涨大水,就会形成内涝直接淹没几十亩的田地;如果干旱十几天,又会水源枯竭……
    百多年前,这里还是原始森林,蛮荒之地。
    解放前,这里人迹罕至,野狼成群,僧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造,开荒屯田。妈妈说,那时候叫做“土改”时期,还是吃大锅饭。也就是解放初的“大集体”。
    爸爸五九年从遵义钢铁厂回到老家,就再也没有成为工人阶级,安顿下来后就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条件,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要知道工人的待遇可是要好的多,就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都没有饿肚子。
    回到家乡后没几年,爸爸就结婚了。
    大概是一九六二年的样子吧,妈妈就从街上出嫁到了我们家的老屋那儿,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也是小家碧玉啦,几十年来妈妈都梳起长辫子,从未更改过只是年轻时代的样子更有活力,更加的容光焕发。爸爸当时是生产队的队长,就决心在荒芜的,贫瘠的土地上刨出能够种稻子的田地。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一句形容贵州概况的谚语,就是说:阴晴不定,开门见山,贫穷落后就是贵州的民情。
    如今的广告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多彩贵州‘爽爽的贵阳”,“红色之旅”等等。可是二十年前的家乡,六十年前的故土可不是这个样子的。集体的时候,是干劲十足,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那时候的人都会背诵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而且每一个人都很纯粹的听从领袖的教诲,没有太多的花花肠子。
    经过好几年的奋战,才在乱石嶙峋、荆棘丛生的低洼地带修筑起一块块的梯田。我家院子下面的那块大田,就是那时候几百个劳动力的杰作,是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
    爸爸年轻的时候也不抽烟的,直到三十八岁后才上瘾。年轻的时候爸爸就喜欢边干活,边和一些会唱山歌的人合唱“莲花落”,妈妈也是要去“挣工分”的,家里的口粮严格按照人口,以及劳动力的多少来计算。可以说,我家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都是解放后几十年来村里的乡亲一手一脚的改造才有的,可以自给自足,解决温饱问题。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几十年来,乡亲父老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善于经营的,改革开放后早就脱贫致富;还有经济困难的,就像我们家一样勉强的度日。无论如何,都比当佃户的生活提高不知多少倍。在梅姐和哥哥初中毕业的那年,家里还有了结余第一次到银行开户存款。
    家里经济条件的改善,都是因为爸爸妈妈的辛勤劳作,——养蚕,种油菜,还种了五六亩地的烤烟,养了七八头猪……另外就是梅姐并没有继续的攻读高中,选择了外出打工。可惜的是,我的姐姐们除了排行第五的卯珍姐外,都早早的离开爸爸妈妈,然后各自成家立业。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干好大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可以充分的发挥人多力量的的优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依山傍水的家乡除了水利设施的匮乏,还有交通不便,生产的烤烟成了唯一的经济作物。可是我知道生产烤烟是“高污染,高风险,高能耗”的一项致富项目。每一次烤烟都是痛苦的煎熬,所以我读初中后更加讨厌这个唯一的经济来源。如果有可能,我是可以毫不犹豫的摒弃这个行当的。
    虽然,在某一些人的眼里,这可是不可多得的暴利的行业。“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因为抽了我们种植的烤烟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呢”我总是忧心忡忡的在心里胡思乱想。我自从有记忆以来,同样深受二手烟的迫害。小时候,爸爸还会在我睡觉的时候故意吹口烟气,吞云吐雾的……我经常都呛得不行,然后惊恐的望着爸爸妈妈。直到昏昏沉沉的睡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