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儿是康熙三十三年夏天出生的,如今已经八岁(虚岁)了。
太后早早点明了槿儿要嫁去蒙古, 是为了让她早作准备。
一般来说, 对于抚蒙的宗室和皇室格格, 康熙会在十四岁左右指婚,十七岁之后再令其完婚。
因为年龄大一些,身体也会健壮些,从京城一路吹吹打打嫁到蒙古,本身就是一件极耗体力的事情。
另一方面, 也是为了抚慰后妃与公主的感情, 也许以后一辈子都见不着了,多留几年也是好的。
“小月, 你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呢?万一那额驸是个粗莽汉子怎么办?”清璇简直一个头两个大, 不由对着闺蜜倾诉起来。
茹月甜甜地笑了:“姐姐怕什么?茉雅琪可是皇上的亲孙女,蒙古人也不敢欺负她的。
何况,如果大格格不喜欢,大可以不传召额驸,就算去了蒙古,也是住在她自己的公主府里。”
比如她自己, 虽然不喜欢四爷那种冷冰冰的男人, 不过无所谓, 反正要嫁人,大不了不理他、相敬如宾。
怎么着自己也是皇帝御赐的侧福晋,也不会有人敢怠慢自己,每天和宋姐姐一起玩最帮了!
清璇一想, 还真是这个道理,恐怕能够让槿儿在蒙古好好生活下去的,是她自己的信念。
那些嫁去蒙古的公主,有的还是康熙的亲生女儿呢,自己把架子端起来,那些个额驸哪敢把颜色给她们看。
你说政治考量,拜托,现在不是满族求着蒙古的时候了,就算额驸占了客场优势,只要公主自己立得住,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就说不准了。
可惜清朝的格格被三从四德的那套封建思想禁锢住了,平时额娘、教养嬷嬷都是这么教导的。
一嫁过去就先被老奸巨猾的嬷嬷拿捏住了,如何能与夫君和和美美,更不要谈瓜分大权了,守着活寡,郁郁不乐,自然活不久。【注1】
清璇豁然开朗,垂首轻笑,“还是小月聪明,今天还留在我这儿,一起吃酸菜鱼吧!”
两个吃货凑在一起,自然是要一起品鉴美食了,茹月圆圆的脸上,浮现出欢愉的笑容,“好呀,要把酸菜放得多多的,才对味儿呢!”
这小妮子可以说一年中有大半年在沁玉院混饭吃了,“姐姐,你忍心见我回去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用膳吗?”有时候茹月也会说两句这样的逗趣的话。
内务府送来的贡品,比如什么“荔枝”、“樱桃”、“蜂蜜”、“松子”等,茹月会直接令人直接送到沁玉院的小厨房,一同享用。
相比之下,陈氏就不像茹月那样放得开了,两个人位分相差甚大,在沁玉院吃饭,总感觉自己占了便宜。
她身为嘎珞的养母,从不会把二格格的份例挪为己用,长辈赏赐的东西更是造册登记,留作女儿的嫁妆。
清璇曾经劝过她,不必对自己如此苛刻,但陈氏却说:“侧福晋,这孩子是妾身自己求来的,能抚养她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又怎么敢逾越呢?”
这种心态,清璇也无能为力了,她本就生得寡淡,一心放在嘎珞身上,不去妆点自己,二十多岁的人活出了三十多岁的“人淡如菊”。
后院里又添了新人,除了去看女儿,胤禛甚少留宿于拢纱阁了,陈氏也不想争。
【苏州府】
阳泰县的灾情得到控制之后,康熙没有在扬州府多做停留,私下里派了不少暗卫和侍卫去寻找老四。
继续向南出发,就来到了苏州府,此处园林景色极妙,心中装着事情,但是面上还是对此大加赞赏。
苏州拙政园为明朝御史王献臣所建,王大人官场失意,回乡隐居,“拙政”二字寄寓了其对恬淡生活的向往。【注2】
从明朝到清朝,拙政园几经易手,如今已不复当初的清丽俊雅,隐隐带着破败之意。
康熙同众皇子及当地官员,漫步其中,流水淙淙、卵石小径,古意盎然,皇帝道:“此处风景虽好,为人臣子却不应仿效。拙政二字,朕实为不喜,诸君为国家栋梁,平日应多思朝廷、百姓。”
此时的康熙帝正值壮年,心中勾勒一幅大清帝国欣欣向荣的图卷,希望臣子能为之助力,共创辉煌,自然对拙政园主人退隐、失望的心态颇为不喜。
苏州府的地方官员自是大声应诺,苏州知府李文烨回道:“明朝东厂肆虐,才让士人离心。今上圣明,海晏河清,我等自是愿意为国效力、为皇上效命。”
听了这番话,康熙嘴角上扬,胡子颤了颤,下面的官员极有眼色地伏跪在地上,三呼万岁。
“爱卿们请起,朕比之皇祖、皇父,尚有不足,今后定会更加勤勉,也望各位大人在办事的时候多想想朝廷,多想想百姓。”康熙自谦道。
正当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忙忙跑到梁九功身边嘀嘀咕咕了几句,很快总管太监就喜滋滋地对康熙小声说道:“启禀皇上,雍郡王已经找到了,没有受伤,现在就歇在扬州知府那里呢!”
闻此喜讯,康熙笑得就更真诚了,他低头对梁九功道:“退下吧,回头再好好说说。”
老四还真是“吉人自有天相”,好不容易培养成年的儿子,又是个中正能干的,若是就这么折在扬州,可就太可惜了。
皇上高兴,下面的官员自然也高兴,这些江南的官员大多是汉军旗或是汉人,能够更好地管理地方,虽然还设置了由满人担任的巡抚、督查,但是收拢他们的忠诚也是很重要的。
此刻的君臣相得,自然被随行的史官记在了小本本上,皇上圣明、大臣贤能,拙政园这一幕或许会流传后世呢!
回到了位于苏州织造署西侧的行宫,康熙没有急着用膳,而是先传召了扬州知府崔光来派遣的小吏,了解详情。
得知耿氏为了保护老四,脑袋受了伤,康熙颇为欣慰“是个有情有义的”。
他原先觉得德妃给儿子指的这个秀女,容貌太淡,以为乌雅氏是想让儿子耽于美色,没成想原是指了这么一个好姑娘。
“赏白银千两,晋为庶福晋,把那柄白玉如意也给耿氏送过去,让她呆在扬州好好休养,身体养好了,就同武氏一起回京。”康熙对梁九功一一吩咐道。
康熙想了想,既然老四身体没事,还是先把他叫到身边来,得好好教育一下他,关心百姓是好的,但这天下是爱新觉罗家的,若是皇室都这样以身犯险,损失更大。
梁九功弯腰,喊了声“嗻”,就下去安排小太监传旨了,皇上这里还等着他伺候呢!
【沁玉院】
过了一旬,好得差不多的耿氏带着武氏回到了雍郡王府,这一回来可是和以前不同了。
武氏是皇帝指给四爷的,品级比格格高一筹,也就不用那么遵照规矩了,带了几箱嫁妆、两个婢女,就进了府。
她的身份颇为尴尬,没有参加大选,直接由皇上指给了郡王爷,不过是庶福晋,从家里出嫁是不可能的。
何况阿玛武柱国刚从小小的山阳县令升为了江宁知州,家里忙着搬家,乱成了一团。
马车进了京城,就入了官道,平坦舒适,但是武之雅的心却极为忐忑。阿玛派人向京城里的人打听过了,雍郡王年少有为,是个良人。
但是阿玛以前的上司——淮安知府宋金柱的千金,正是雍郡王的侧福晋,为他生了三个孩子,地位难以撼动。
不知道这位侧福晋对自己这样的女子有什么看法,没有任何仪式,就这样入了雍王府,武之雅内心极为难堪。
她容貌清丽,身着碧衣,梳了未出阁的少女适合的灵蛇髻,她声量娇小,这样精致高耸的发髻会显得成熟、有气魄些。
耿氏和丫鬟柳芽在前面走着,道:“这府里的事情由佟佳侧福晋管着,但是妹妹要先给宋侧福晋请安,放心吧,她不会为难你的。”
清璇得了消息,早就在正堂坐着了,她原就知道胤禛会有这么一位妃子——未来的宁妃武氏。
盖因雍正是清朝皇帝中妃嫔较少的,高位妃子更是不多,她本是学历史的,自然记了个七七八八。
“妾身武氏,给侧福晋请安。”熟悉的江南软语,瞧着还是个小姑娘,也不知道康熙怎么想的,多等一阵儿让人家参加了大选又怎么样。
“请起吧,你是皇上谕旨亲封的庶福晋,无需多礼。”清璇温和地说,她早就看淡了,更不会给小姑娘脸色看。
但是武氏抬起头来坐到一旁的时候,清璇看清了她的五官,熟悉的柳叶眉、甜杏眼,一种违和感油然而生。
先自按捺下心里的别扭,她更关心的是胤禛遇险一事,这事儿是伴着耿氏受赏的事情一起传来的。
小范围传播着,大多是赞叹四爷福大命大,被洪水冲走了还能安然无恙,也有夸耿氏有情有义的,不过毕竟是皇家女眷,不敢多提。
至今,清璇心里还迷糊着呢!所以决定还是问问当事人耿庶福晋吧!
“耿妹妹,现在身体还好吗?多谢你舍身救了爷。”
作者有话要说:注1:之前在网上看过相关资料,许多清朝格格都是被教养嬷嬷管束着,要塞银子给嬷嬷,才能见到额驸,还会被嬷嬷羞辱。
注2:参考了网上的资料。 166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