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孟津条约 阅读至0%

第154章 孟津条约

书名:殷商三十年 作者:初等变换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2-02-08 15:31
    姬昌,决定亲自前往朝歌,向帝辛负荆请罪。
    这是没办法的事。
    岐周败了。
    作为一个战败国,岐周不得不为自己的失败付出代价。
    虽然很没有面子,但为了存活岐周,为了保下周族的基业,姬昌不得不向帝辛低头。
    人,最痛苦的,莫过于低头。
    低头,总是无奈的。
    如果能抬头,谁愿低头?
    向谁低头,都是向自己的无能低头。
    这一次,姬昌向帝辛低头,就是在天下人的注视中,承认自己没本事,承认伟大的西伯侯不够伟大。
    这一去,必将承受天子的怒火,殷商的敲诈。
    但,姬昌必须去!
    如若不去,岐周很可能就此灭亡!
    他怕,他很怕!
    这位岐周之虎,唯一害怕的,就是丢掉岐周百年基业。
    他们姬家据有周原,已历三代,国险而民富。
    当然了,与世界头号强国殷商是不能比,但不可否认,岐周已经成为仅次于殷商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且,还是第二大军事强国!
    来之不易。
    这样的国家,是有争夺天下之资格的。
    所以,姬昌就去争了。
    然而,他却败了。
    这并不能说他的野心有毛病。
    没毛病。
    当实力积攒到了一定程度,野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更何况,姬昌还身负家仇国恨!
    唉!
    想他姬昌自诩世界第一占卜家,推演了一辈子天道,却没能推演到自己的天命。
    如果他能提前推演到商周战争是这样一个结局,那么他一定会听从姬考的建议,再多等几年。
    可惜啊!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他把这归结为学艺不精。
    他认为,是他占卜水平还不到家。如果他能继续提升占卜水准,增强推演天道的能力,未必不能准确地预示未来!
    不得不说,姬昌的信念,是强大的。
    即使他这一次战败了,也不能否认他的才能。他,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姬昌,依然算得上是个英雄。
    关于负荆请罪。
    岐周内部,除了姬考旗帜鲜明地反对之外,就没有其他明显的反对声音了。
    这其中的原因不必多说。
    战败国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君主情绪不稳,谁又愿意幼稚地往枪口上撞?天塌下来,有君主顶着,别人是起不到太多作用的。
    也只有姬考,这位未来的岐周之主、当今岐周太子、姬昌的儿子,才有资格发表不同意见。
    但就连这位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姬昌的指定继承人,都遭到了姬昌的冷遇。
    伴君如伴虎,即使是父子,也逃不出这个设定。
    何况,姬昌本就是虎,岐周之虎。
    这一点,姬昌和逝去的帝乙很像。
    他们是各自邦国的君主,人前都是一副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的姿态,但在自己的家门内,却都是大独裁者,说一不二!
    帝乙在自己的儿子们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
    即使帝辛这般桀骜不驯的暴君,在帝乙面前,也是不敢说一句话。
    帝乙让他放弃太子之位,他就不敢反驳,甚至根本没有反驳的机会,他只能独自啜泣。
    现在的姬昌和姬考,与当时的帝乙和受德很像。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世界,总是一如既往。
    姬考强烈反对屈辱求和!
    即使败了,也要保持优胜者的风度。
    这就是姬考。
    他与姬昌不一样。
    他继承了姬昌的稳重,但更加阳刚!
    他传承了姬昌的才华,但更加出类拔萃!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姬考,比姬昌更猛!
    其实,姬昌心底也是对姬考有些赞同的。
    岐周虽败,但家国犹在。
    岐周虽元气大伤,但邦国体系依然正常。
    当前的威胁,并非来自殷商,而是来自岐周,来自岐周的恐慌。
    姬考能看到的,姬昌也看到了。
    就目前的局势来看,殷商直接进攻岐周的可能性不大。
    因为飞廉增援孟津的兵力不多。
    飞廉虽猛,但兵少。
    以少胜多,只能在时机恰当的时候发生。
    换句话说,虽然飞廉仅用几千龙雀军就打败了岐周的数万大军,但如果就这样乘胜攻略岐周,很不现实。单是岐周的战略纵深就能把飞廉兵团拖垮。
    如果飞廉乘胜攻略,那就是孤军深入。
    要知道岐周虽然元气大伤,但收攒万把临时护国军还是可以的,而且还能及时补充。而飞廉的几千龙雀军,就是死一个少一个。这不是一场对等的战争。
    飞廉,还没有那么傻。
    能做到御前上将的职务,飞廉不仅仅靠的是勇武和忠诚。
    飞廉虽勇,却是个智慧型战神。
    打仗,勇武很重要,但却不能保证胜利。
    要取胜,用智慧打仗,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飞廉的追击适可而止,没有过多深入岐周腹地。
    他所追求的,是尽自己的力量屠杀岐周兵团的有生力量。至于某些实在追不上的,只能顺其自然了。
    他是殷商的战神,但不是神。
    就算是神,也不是万能的。
    因此,虽然目前殷商对岐周呈现出了压倒性优势,言辞施压不断,但并无实质举动。
    姬昌虽然慌乱,但仍能看清这一点。
    所以,他认同姬考。
    但他不能接受姬考的建议。
    因为姬昌考虑得太长远了。
    这就是姬昌的毛病,眼光过于长远。
    即使殷商还没有调集主力进攻岐周,他就已经在为之考虑应对之法了。
    不知道这样还不好。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但也提前增加了不少束缚……
    需要指出的是,姬昌虽然严厉批评了姬考的乐观主义错误,但却是认真考虑过姬考的提议的。
    考虑的结果是,不能接受。
    姬考的提议,是一个很有风险的提议。
    一旦殷商大军压境,就不可挽回了。
    到时候,将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直接决定生死存亡!
    岐周若能赢,固然很好,如若不然,将万劫不复!
    姬昌不能接受。
    他不能接受那样冒险的计策。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他可不能把岐周逼进死胡同。
    置之死地而后生?
    据姬昌所知,绝大部分进入死地的人,已经成为传说,烟消云散。
    68岁的姬昌,与32岁的姬考,出现了分歧。
    或许,这就是父子之间的代沟?
    不论如何,姬昌都认为,姬考太年轻了。
    实际上,一切都是因为姬昌还是岐周之主,而姬考,不是。
    权杖,在谁的手里,谁就最大。
    “姬考、姬发,你们留在岐周,领好我们周族的家业。”
    “姜尚,做好岐周的防御!”
    做好安排,姬昌就启程前往朝歌。
    无论前途怎样,姬昌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
    ……
    “哎呀!戴老板,又让您给说中了!”
    “又?看来,你还是对我不够信任啊。我可记得,前几天,你还说‘考虑到戴老板的神预言,我就直接相信好了。’”
    “嘿嘿。我不是保留了怀疑精神嘛。您说‘保持怀疑精神对于记者来说是很宝贵的。’这句话我可牢记在心呐。”
    “呵,你成长了。”
    “不说这个了。戴老板,我们还是把目光聚焦在这一次的商周谈判上吧。我是想问……”
    “首先,我要纠正你的措辞。”戴明月粗暴地打断了记者的提问,“这不是一场谈判。虽然对外宣称是‘商周战后谈判’,但与谈判相去甚远。我们殷商是战胜国,岐周是战败国。这次会话,充其量不过是姬昌的俯首称臣。这一次,是恢复商周两国的传统关系,而且是姬昌求着我们恢复的。”
    记者点了点头:“戴老板果然眼光毒辣!是我失言了。这是姬昌的认罪、赎罪之旅,不是什么谈判。”
    “对!姬昌,犯了罪,就要接受制裁。岐周,犯了罪,就要付出代价。这是公平。不是我们逼着姬昌叛乱的。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应该、也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
    啪!啪!
    记者由衷地给戴明月鼓掌。妙书吧
    “戴老板说的很对。姬昌都68了,不是小孩子了,犯了错,就该受罚。”
    “当君主,和做人,其实是一回事。一个邦国,就如同一个人。打架的后果,不是打赢,就是打输。想打别人,也要做好挨打的准备。”
    “戴老板的比喻总是这么形象生动。那么,我想请问,这次谈……谈话、会话,我们殷商能够获得什么好处呢?”
    “那得取决于我们的费总有多大能耐。”
    “嗯,的确。姬昌这次过来,向天子承认错误之后,主要对接的,就是费总。费仲,是殷商执政使,才华横溢,年少有为。不过,我比较担心,23岁的费仲,能镇得住68岁的姬昌吗?”
    “哈哈!你要知道,飞廉23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就凶将之名。”
    “啊!飞廉上将,那是真叼!以此类推,费仲……看来,是我多虑了。”
    “不过,我倒是愿意就费仲与姬昌的对话做进一步的探讨。”
    “哦?那可真是太好了!请戴老板畅所欲言。”
    就像戴明月所预言的那样,费仲与姬昌的对话,不是一场谈判,而是一场清算。
    姬昌即使想谈,也没有资格。
    战败国,有什么资格向战胜国提条件?
    弱者,就应该适应环境。
    话虽如此,费仲还是没有太过分。
    这位殷商执政使,对岐周之虎给予了相当的尊重。
    对话,是在朝歌大饭店二楼的一间套房内进行的。
    长桌两边,分别是商周两国的代表。
    岐周方面,由姬昌领衔。
    殷商方面,由费仲带队。
    值得一提的是,子仲的儿子、子虎,赫然在列,作为费仲的助手。
    姬昌没有带姬考、姬发,也没有带姜尚,而是带了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姬鲜、姬旦。
    姬鲜,是姬昌的第三个儿子,很有才华、很有谋略,是一众兄弟间,实力最接近姬考的存在。
    实际上,姬昌带姬鲜过来,也正是要借重姬鲜的才能。
    姬鲜,今年29岁,比姬考小三岁。
    他最服气的,就是姬考。
    所以,他在学业上,也向姬考看齐,品学兼优。
    虽然没有与姬考一起进入朝歌大学,但在岐周国立大学,姬鲜也属于风流人物。
    换句话说,姬鲜在岐周国立大学,就是姬考在朝歌大学的翻版。
    姬考曾这样评价姬鲜:“有才华,有本事!”
    或许是英雄惺惺相惜。
    在众兄弟之间,除了姬发,就数姬鲜与姬考关系最好。
    当然,这也和两者比较接近的年龄有关系。
    在岐周,有一种声音说,姬鲜,是姬考第二。
    单论才华和能力,姬鲜,被公认为是姬昌所有儿子里仅次于姬考的存在。
    姬鲜,也从不掩饰对于姬考的崇拜。
    对于这个三弟,姬考同样关心备至。
    能有这么优秀的弟弟,姬考为岐周感到高兴。
    虽说顽皮捣蛋、任性率真很讨人喜欢,很流行,但是,岐周的家业,还是要由能干正事的人来担当。
    姬鲜,虽然不够顽皮,但他学业好啊!
    姬考相信,如果姬鲜把花在学习的功夫下到顽皮捣蛋上,肯定也是不输给任何人的。
    即使姬鲜没有顽皮捣蛋的天赋,就凭他扎实的态度和执着的品行,想要顽皮,也不是做不到。
    这就是关键所在了。
    姬鲜,是可以顽皮捣蛋的,毕竟少儿天性嘛。
    但是,姬鲜没有选择去放纵自己的天性,而是选择了吃苦耐劳。他选择为岐周吃苦,为自己的未来吃苦。谁也不能说他不对,就好像谁也不能说放纵天性不对。
    现在,姬鲜,就有了用武之地。
    他要尽自己所学,为姬昌出谋划策。
    也幸好姬鲜没有选择放纵天性。
    否则,现在姬昌与姬考闹僵之后,还真就找不到一个可以相互讨论的人了。
    姬发?
    那个混小子,混得潇洒得意,但不能在复杂的外交场合发挥作用。
    况且,姬昌的思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跟上的。
    资质平庸的人,根本无法和姬昌讨论到一起。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所有的儿子里面,姬昌最喜欢姬考,最满意姬考。
    虽然现在和姬考关系紧张,但姬昌最满意的儿子,仍然是姬考。
    姬考就算闹僵了,也不会背叛岐周。
    姬昌,太了解他这个儿子了。
    他的姬考,是个孝子。
    如果有一天,敌人的刀剑刺来,第一个挡在姬昌面前的,一定是姬考!不会是其他人。
    姬昌一直认为,在他之后,姬考将带领岐周走上新的巅峰。
    他不认为,有谁能取代姬考。
    不过,就连姬昌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个想法,有一天,会破灭。
    真的会有人取代姬考吗?
    他是谁?
    姬鲜吗?
    姬昌这次带姬鲜出来,也怀着考察这个儿子的目的。
    即使姬考足够优秀,再多一个有才能的儿子,姬昌也会非常高兴。
    哪个父亲嫌自己的儿子才能多呢?
    他带姬旦出来,也有同样的想法。
    姬旦,是姬昌的第四个儿子,今年28岁。
    与姬鲜不同,姬旦与姬发走得更近。
    或许,是姬考身上的正气太多,扛起的责任太多,没有太多时间和弟弟们联络感情。
    而姬发,作为姬考的助手、姬考的影子,就有非常多的时间去接触一众兄弟。
    对姬旦来说,姬考大哥太优秀了,太遥远了。
    姬考,是他的偶像,但姬发,才是他能够触摸到的兄弟。
    姬考大哥,是做大事的人,站得更高。
    姬发二哥,则是姬考手下的秘书长。
    姬旦认为,姬发也是值得尊敬的。
    要知道,如果姬考遭遇危险,必须要有人代其牺牲的时候,那这个人就是姬发了。
    这是一个相当悲剧的结局。
    或许,就是因为注定以悲剧收尾,姬发才会那么放飞自我吧。
    姬旦,看到了姬发可悲的命运,所以他对姬发抱以同情,甚至还觉得姬发有点伟大。
    为了周族大业,牺牲自己,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他姬旦,也可以为周族牺牲!
    姬旦,以姬考为偶像,但却致力于成为姬发,成为能够为岐周牺牲的人。
    所以,姬旦也如姬考那样一身正气,但更有姬发的影子。
    就如六年前和姜尚同乘一辆车,并分享国宴一样,姬旦始终对世界持有敏锐的洞察力。
    他积极拜姜尚为师,博采众家之长,渐渐进入了姬昌的视野。
    虽然这次对话,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但却是他的出道首秀,意义非凡!
    能够被姬昌选中,来参加这场对话,本身就是对他实力的而肯定。
    他也想亲眼见识见识,殷商的锋芒。
    没有任何意外,姬昌这边几乎没有话语权。
    费仲的控场能力相当好。
    他的态度不冷不热,始终把对话现场控制在一个沉郁、清冷的气氛中。
    他就是要让所有人清楚一点,这是一场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对话。
    他不想与姬昌多说话。
    反正无论姬昌说什么,都没有用。
    决定权,始终在他费仲手里,在殷商的手里。
    强者制定规则,弱者遵守规则。
    对话之前,费仲就已经把对话要达成的共识全部梳理清楚了。
    其实,这就是一场签约活动。
    签约合同,是费仲操刀完成的。
    费仲所代表的殷商,是甲方。
    姬昌领衔的岐周,是乙方。
    爱签不签,就这样。
    所以,无论姬昌带谁来,都没有用。
    姬昌既然来了,就注定要在合约上签字。
    合约是不平等的吗?里面有霸王条款吗?
    那是当然!
    因为姬昌的岐周,本身就和殷商是不平等的。
    一个战败国,想要怎样的平等?
    最终,姬昌在合约上签了字。
    割地赔款,姬昌叹息,他要成为岐周的罪人了。
    不过,最令他惊讶的,还是费仲的表现。
    他发现,费仲,几乎不逊色于姬考。
    后生可畏啊!
    姬昌不禁想起六年前,想起招募到姜尚的那一年。
    唉,世界变了啊。
    殷商,领先岐周更多了。
    商周于殷历530年签署的这个条约,被称为“孟津条约”。
    这是在岐周进犯孟津未遂之后,与殷商签订的割地赔款条约。
    不过,孟津条约的内容,远远多于纸面意思。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