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是最明白贾敏的。她看似冷淡高贵,其实骨子里比谁都热情亲切,这样的人,恰恰也是最重亲情的人。也正是因为明白贾敏,所以贾母才故意在每一次给贾敏写信时都带上贾府里发生的事,让她时时刻刻都记得贾府,都记得这个她从小待到大的地方。
贾敏亦明白贾母的用意,也明白贾母此种行为,绝非只是对女儿的心疼之情。若真是疼爱,就绝不会让她伤心,还故意提起往事,这不是存心让她睹物思人吗?只是贾敏终究心软,所以即使明白,也不愿甚想。
只是,今日贾母的信,比以往就多了那么几句,落在结尾处,却格外引人注目。贾母原信如下:敏儿,一转已经数年,你嫁到林家也有十几年了。娘想着,即使你不能常回家看看,咱们也终究是有着断不了的骨肉亲情。所以,娘想不如把黛玉许配给宝玉,一来可以亲上加亲,二来即使你不能常来看看,也有黛玉在我身边了。黛玉一定很像你,将来也一定会像你当年那样,娘实在是怕,怕黛玉也会重蹈咱们两个的覆辙,敏儿,这样的事还是要早定下来啊。
寥寥数语,竟像是要把宝黛之事就这样定了下来。贾母还是一贯的强硬作风,甚至不惜把贾敏最为伤痛的往事给揭露出来,仅仅是为了替宝玉抓紧定下林黛玉这门好亲事。贾敏自嘲的想,看来母亲可当真是疼爱这个宝玉。
却说当年,贾敏正值二八年华,才女之名名动京城,毫不夸张地说就是轰动一时。贾府的门槛简直都快被提亲的媒婆踩破了,每天都有形色各异的媒婆上门提亲。当时贾敏的父亲贾代善也是颇为有权有势,在朝中也有些实力,因此上门的人也是有些条件不错的,说出去也是京城名媛们都巴不得嫁给他的对象。
只是贾敏始终不为心动,也闭口不提关于婚事的任何话题。渐渐地,有些定力不够的小门小户的人家也就打了退堂鼓,回去之后还不断地宣传这贾府大小姐所有的怪异行为。好些的只是在说贾敏生性孤僻,坏些的直接就说贾敏是身有恶疾,所以才不肯嫁人。这贾府的名声也就开始有些不好起来,提亲的人也一天天的少起来。
贾代善还没有说什么,倒是贾母沉不住气,满世界张罗着要给贾敏寻门好亲事。可是一般的豪门公子都听说了市间流传的传闻,都不愿招惹这位十成九是有什么疾病的贾大小姐。好不容易等来了当时的一个王爷,也是个铁帽子王,却已经四十有余,是他的王妃亲来下聘,聘贾敏为侧妃。
贾敏在家里坚决不从,甚至不惜以生命来威胁母亲。贾母苦苦的劝导,可贾敏硬是不从,说什么就是死在家里也不会与他人共享一个夫君。这般大逆不道的话听在贾母耳朵里简直就是不孝,于是贾母震怒之下,决定把贾敏嫁给那位铁帽子王,当然不是贾敏同意的,可贾母却决定要把贾敏硬塞上花轿。
结果是大家都没有料到的,当年的探花林如海竟然向圣上请旨,请求皇上把贾敏赐婚给他。圣上念在林探花年少有为,另外还有先皇钦命林家三代袭爵的旨意,破例下旨让贾敏嫁给林如海。圣旨一出满朝皆惊,各大官员纷纷打听这个林探花的来头,更有甚者就趁着恭贺他新婚之喜想与他套关系。
最难堪的还是贾母,已经说好的亲事却要反悔,让贾母几乎成为了铁帽子王的眼中钉、肉中刺。还有贾敏,贾母先前准备的嫁妆,贾代善又足足添了一倍,让贾敏风风光光的出嫁。可贾敏出嫁后竟然没有跟母家来往过,除了林如海与贾代善还算相谈甚欢,贾敏与贾母竟然两年多都没有见一面。
后来,也许是因为自己也为人母,贾敏生了黛玉后才与母亲冰释前嫌,两人再没提过这件事。不过母女二人受的伤害,可真不是轻易能说清楚的。
没想到,贾母今天为了帮孙子定下亲事,竟然又使出这件事想惹贾敏回忆起当年的惨烈。不过她的话确实对贾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贾敏如今一想起当年自己差一点就要嫁给那样一个老头子,还要被迫成为他人的侧妃,居于人下,还得不到自己爱人的全部就会万分恐惧,因此也十分不希望林黛玉走上自己以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