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阅读至0%

第104章

书名:穿进男频搞基建 作者:封玖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1-09-07 01:46
    朝贺之后,昭庆帝连颁数道诏书。
    一道为彰表皇室宗亲。
    尊亲父为太上皇,尊亲母为皇太后,封长姐楼荃为靖平长公主,次姐楼菱为宁宣长公主。
    越王楼综清除逆党有功,特封为镇南王。
    二道为封赏功臣。
    封霍延为定国公,兼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
    授杨广怀为左相,范玉笙为右相。
    其余官员依次受封。
    三道为大赦天下。
    等诏书宣读完毕,众人腿都站麻了。
    登基大典终于落下帷幕。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
    楼喻不愿浪费时间,当即召集群臣于勤政殿开会。
    “这几年来,我大盛百姓时常遭逢战乱,无法安稳度日。眼下社稷初定,朕打算制定安民之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众人深以为然。
    除庆州外,其余州府多多少少都遭受过叛军流匪作乱,老百姓苦不堪言。
    范玉笙道:“汤贼虽死,但尚有不少逃兵流窜在外,微臣担心他们会逃窜到各个州府,生出兵匪之患。”
    “嗯,此事交由兵部处理,拟定‘清匪计划’,诏令各州知府和驻军将领贯彻落实,力求清除匪患,以保百姓人身和财产安全!”
    兵部尚书段衡立刻躬身:“微臣领旨!”
    段衡原为湖州知府,同驻军统领裘光一同守卫过湖州,于军事上还算有些涉猎。
    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政,大多时候都由文官担任,当然,文官若精通军事,自然是锦上添花。
    杨广怀道:“启禀陛下,百姓因战乱,不少家园财物被毁,该如何安抚?”
    楼喻登基之前就忙着整理这些事情。
    他吩咐冯二笔将计划书分发给诸臣。
    “着各州知府尽快统计境内损失情况,包括城墙、屋舍、田地、粮食等等,悉数呈报中央。此事由户部负责。”
    户部尚书魏思恭敬领命。
    “财政部尽快清点国库账目,再呈报给朕。”
    楼荃应命。
    “工部依据各地城墙及防御工事毁损情况,立刻拟定修建计划。”
    工部尚书吕攸应命。
    “此外,受灾严重的州府,减免三年赋税。以上报告汇总后,再制定相应的援助政策。这些事必须要尽快落实!”
    众臣齐声道:“遵旨!”
    兵部尚书段衡再次出列。
    “启禀陛下,如今西北不过两万兵力,是否应该增设兵马?”
    西北原本有八万兵马,汤诚先后调遣六万兵马企图争夺天下,而今只剩下两万。
    楼喻颔首,不由看向霍延,问道:“定国公此前整顿军队,可有良策?”
    霍延一直未曾发言,只是看着御案后意气风发的楼喻,就觉得满心欢喜。
    听闻问话,立刻回神道:“禀陛下,微臣前些时日已进行清点,经过数场战役,庆军尚余五万四千人。现已从中抽调五千人作为禁卫军,剩余兵马则驻守京城内外。”
    “可,那西北该如何?”
    “昆州一战,俘虏八千余人;桐州一战,俘虏近两万人;昌奎一战,俘虏三万余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西北,他们本身并无谋逆之心,只是因军令不可违,不得不被汤诚裹挟造反。”
    “你的意思是,可以让他们继续驻守西北?”
    “是。”
    楼喻又问:“俘虏中尚有不少汤诚心腹重将,他们该如何?”
    “主动归降的,可留;被动俘获的,则杀。”
    霍延不可能留下有异心的人。
    楼喻颔首,巡视诸臣,问:“西北如今将位空悬,诸位以为,何人能担任西北统帅一职?”
    段衡想也不想道:“微臣以为,定国公可担此任。”
    其余大臣皆附和。
    范玉笙笑着说:“霍家曾于西北立下赫赫战功,霍义与霍顺两位将军威名尚存,若定国公前去驻守,必能安定军心。”
    他说着,还扯着杨广怀一起:“杨相,你说是不是?”
    杨广怀不动声色打量霍延一眼,轻咳一声,“我不懂军务。”
    范玉笙:“……”
    楼喻不由弯唇,觉得杨广怀还跟以前一样有意思。
    他便问霍延:“霍爱卿以为呢?”
    霍延定定看着他:“微臣只听陛下调遣。不过,臣以为,这几次战役中,军中有不少良才涌现,若让他们驻守西北,西北定可如虎添翼。”
    前一句话意思是:你想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去做。
    后一句话意思是:但我还是希望能派别人去。
    楼喻心中一甜,肃着面色道:“朕知道了,朕会仔细考虑的。”
    众臣继续商谈了一些政务后,礼部尚书郎平见机出列道: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如今天下安定,四海无波。陛下年富力盛,是否广纳秀女,充盈后宫,
    为皇室开枝散叶?”
    他原为吉州知府,现被调到京城当礼部尚书。
    登基大典没他什么事儿,未料第一件事就捅了两个人的心窝子。
    楼喻这几年励精图治,从未沾过女色,因大业未成,众人只当他无心此事。
    而今当上皇帝,业立了,可不就要成家了嘛。
    其余大臣纷纷附和。
    范玉笙道:“眼下后位空悬,京中不少世家贵女均品貌端方,不如……”
    “范相年岁几何?”霍延忽然打断他,沉声问。
    杨广怀默默退后一步,以免被误伤。
    范玉笙虽被打断,却不见恼意,回道:“范某今年二十有二,定国公为何有此一问?”
    “范相可曾婚配?”霍延反问。
    范玉笙道:“自然不曾。不过范某婚配与否对江山社稷并无影响,陛下有无子嗣却事关国祚。”
    霍延一时竟无从反驳。
    他知道范玉笙所言句句在理,也知道楼喻现在肯定非常为难。
    身为臣子,他没有反驳的理由。
    楼喻温声道:“新朝初定,朕尚且没有精力去做这些事。不过说到这个,朕倒是想起来,宫中还有先帝的后妃,她们该如何安置?”
    这话题转得巧妙。
    杨广怀立刻接话道:“陛下,微臣以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怀帝亦仁慈宽厚,宫中后妃皆年纪轻轻,不如遣散出宫,各自归家,让她们重新生活。”
    这些宫妃都不曾有孕,正值芳龄,在宫中孤独凋零,还不如放她们出宫另谋出路。
    郎平眉头轻蹙道:“可这不合礼法啊。”
    先帝的嫔妃怎能回到民间?
    范玉笙内心虽不赞同,但并未开口,只是看了一眼杨广怀,大致明白他为何这么说。
    陛下尚在庆州时,便废除休妻制,其中深意,大家不可能不明白。
    不仅庆州纺织厂有数千女工,其余州府也不断建造新的官营纺织厂,借鉴庆州水力大纺车的技术,招收不少女工。
    除却纺织厂,其余工厂或行业渐渐也有女工的身影出现。
    以庆州为首,八州女子的地位不断拔高。
    女子地位提高,那么这些后妃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不是陪葬就是去庵堂清修。
    至少,眼前这位陛下不会同意这等处置方式。
    杨广怀语重心长道:“郞尚书,不要这么狭隘嘛,陛下登基大典时宣读的诏书你忘了?”
    “什么?”
    “大赦天下呀。”杨广怀笑眯眯道,“牢里的徒刑罪犯都能放出去,这些无辜的宫妃却不能,哪有这个道理?”
    郎平:“……”
    好像……有点道理哈。
    他便默认了此事,又换了个话题:“陛下,新朝初建,是否需要加开恩科,选拔官吏,从而填补朝中空缺?”
    楼喻对这事挺感兴趣,颔首道:“科举事关社稷,之后朕会拟一份草案,你照办便是。恩科便定在秋收后罢。”
    “臣遵旨。”
    “对了,还有一件事需要吏部去办。”楼喻道。
    吏部尚书叫薛齐,原本任吏部侍郎,当初城门迎接的官员中就有他。
    原先的吏部尚书投靠汤党,庆军入京前夜便逃离京城,这尚书之位便由薛齐接任了。
    薛齐躬身行礼:“请陛下吩咐。”
    “朕当初尚在庆州时,庆州及八州有一套专门的公文体系,吏部尽快将此套体系传至中央各部门以及地方各个府衙、县衙,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衙,必须革旧鼎新。”
    薛齐没在八州待过,不是很懂这套新体系,遂道:“恕微臣愚钝,恳请陛下许臣三日学习新法。”
    “自然,杨先生与范爱卿从旁协助。”
    “臣等遵旨!”
    要紧的政务处理完毕,众臣离开勤政殿,各自上衙办公。
    李树适时跑来禀报:“陛下,镇南王在宫外求见。”
    他打从田庄开始,就跟着楼喻,一直忠心耿耿,兼心思朗阔,楼喻便封他为威远侯,让他兼任禁卫军统领,掌管皇城内外。
    楼喻头也不抬道:“让他进来。”
    须臾,楼综入殿拜见楼喻。
    楼喻笑着说:“王叔免礼,赐座。”
    楼综倒也不客气,乐呵呵坐下说道:“陛下就算不赐座,臣也得厚着脸皮求个座儿,臣这把老骨头真的不顶用喽!”
    “王叔春秋鼎盛,何出此言?”楼喻诧异问。
    楼综哈哈一笑,“实不相瞒,臣这几年打了几场仗,伤了身体,以后就打算享享清福,过过安稳日子。”
    “朕待会让御医替你瞧瞧。”
    “不必不必,”楼综摆摆手,“不是什么大毛病,养养就好了。”
    “那就好,”楼喻不再坚持,问道,“不知王叔见朕有何要事?”
    楼综开门见山道:“臣当年举兵起事,是觉得天下不太平。而今陛下爱民如子,雄才大略,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臣手下尚有不少青壮,臣无暇管控他们,还请陛下帮帮臣呀!”
    这话说得连楼喻都不禁叹服。
    楼综可谓是相当识时务了。
    藩王手握重兵,不管哪位皇帝都会忌惮。更何
    况,楼喻自己就是藩王成就大业的典型例子。
    他现在不主动上交兵权,等着楼喻以后来削吗?
    楼喻可不是正乾帝和嘉熙帝,楼综有自知之明。
    但如果他只是干巴巴地上交兵权,或许楼喻还得推辞一下。
    毕竟他在铲除汤贼一事上立了很大的功劳。
    若非楼综牵制,汤诚直接集结大军攻打楼喻,楼喻就算能赢,也很有可能伤亡惨重。
    不能刚登基就寒了功臣的心。
    可现在楼综求他帮忙接手,他岂有拒绝之理?
    “王叔不愿再管他们,这么多青壮总不能放任散漫,不如这样,眼下全国上下都需要劳力,朕便雇佣他们替朝廷做工,定能保他们衣食无忧。”
    这群人放到外面,很容易成为不稳定因素,还不如拉去当劳力,支援各州战后重建工作。
    楼综大喜,忙要叩谢皇恩。
    “王叔太客气了,不必多礼。”
    楼综笑道:“还有一事,陛下日理万机,为天下百姓竭心尽力,臣没什么能耐,也想聊表一份心意。”
    “王叔请讲。”
    “臣之前在越州境内发现了一处金矿,正是用金矿招募了那些青壮为臣卖力。现在天下安定,金矿自然该归朝廷接管。”
    这么厚的礼,饶是楼喻也不禁心脏跳动一下。
    那可是金矿!
    楼综这份心意,实实在在取悦了他。
    他面色愈加柔和:“国库正空虚,王叔这份心意,朕便厚颜领了。”
    楼喻觉得一个镇南王的封号不足以匹配楼综的功劳,遂问:“不知王叔可曾请封了世子?”
    “还没,这几年给耽搁了。”楼综闻弦歌而知雅意,“还请陛下为我那不成器的长子劳心。”
    “这有什么?”楼喻笑道,“除了长子,王叔膝下还有一位嫡次子和一位嫡女吧?”
    “确实如此。”
    “朕打算授封二人为康郡王、端宜郡主,如何?”
    楼综笑意更浓:“臣多谢陛下隆恩!”
    有封号的郡王和郡主,比没有封号的要高一阶,他当然高兴。
    见过楼综后,楼喻又接连见了不少宗室和大臣。
    值得一说的是程达。
    程达此次勤王立功,楼喻封他为成英伯,命他继续驻守吉州边境。
    他捞了个爵位,喜气洋洋地来跟楼喻道别。
    还说了一件事儿。
    “陛下,微臣这些日子闲来无事,跟那群西北军俘虏聊了聊,有件事得跟您汇报。”
    “什么事?”
    程达说道:“他们说汤诚身边那个军师挺厉害的,以前是罪臣之后,被发配到西北充军,得汤诚重用,才改名换姓当了军师。”
    那个军师楼喻是知道的。
    汤诚死了,军师却在乱军之中活了下来,成为一名俘虏,如今应该就在霍延的管控之下。
    “你的意思是,他或许是对楼氏朝廷有怨,才帮助汤诚造反?”
    程达点点头:“不过这不是微臣想出来的,是温先生猜出来的。”
    “朕知道了,你先退下吧。”
    程达离开后,楼喻召来冯三墨,让他彻查军师一事。
    作为汤诚的心腹,军师到现在都没被杀,可见他是主动投降的。
    如果他真的怨恨楼氏,辅助汤诚推翻楼氏王朝,为何在兵败之后还要投降呢?
    向仇人投降,不像对方的作风。
    除非,他有比性命更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
    新帝登基,政令通达,全国各地公衙都在高效运转。
    各部、各地报告汇总后,楼喻再次于勤政殿开会。
    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了。
    对于受灾州府,朝廷将划拨救济专款,安抚受灾百姓。
    “除了专款,还得组织工匠修建被毁城池。”楼喻交待道,“若存在人力、物资短缺等问题,可由其他州府支援。”
    工部尚书吕攸道:“还请陛下明示。”
    “各地组织帮扶小组,保证资源供给的效率最优化。比如,庆州有铁,沧州有粮,吉州有煤,其他州府各自握有不同的资源,不如将资源进行整合,进行互帮互助。”
    当然,庆、沧、吉三州帮扶别的州府,那叫扶贫。
    吕攸懂了。
    他面色兴奋道:“此次受灾严重的州府有昆州、丰州、桐州等,这几州如今都亟待支援。可重建工作需要多种原料,据微臣所知,昆州盛产石灰石,丰州盛产木料,这二者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提供原料,其余州府皆可效仿。”
    范玉笙同样赞道:“好主意。”
    总不能什么都等着朝廷和其他州府支援吧?总得出点力。
    而且这力还出得心甘情愿。
    楼喻欣慰道:“工部结合各州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大家分工合作,把效率提上来,让老百姓尽早过上安稳日子。”
    诸臣对楼喻愈加拜服。
    有这样心怀百姓的英主,大盛何愁不昌明?
    一项又一项安民政策,从中央发往地方,再迅速落实到百姓头上。
    老百姓得到实惠,尽皆喜出望
    外,跪地面向京城行大礼。
    新朝新气象,楼喻忙得连口水都喝不上。
    他翻开一份奏折,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二笔,把薛齐给朕叫来。”
    六部的办公地点就在皇城里,没一会儿,薛齐便匆忙赶至勤政殿。
    “微臣叩见陛下!”
    楼喻目生厉色:“朕之前让你督促公衙学习新的公文体系,怎么还有这样啰嗦的折子出现?”
    简直浪费他的时间!
    冯二笔将折子递给薛齐,薛齐见折子上通篇马屁,不由眼前一黑。
    谁不知道当今圣上最注重办公效率,这样一道废话连篇的折子,难怪陛下生气。
    他连忙俯身请罪:“微臣疏忽大意,请陛下恕罪!”
    其实,先帝还在时,朝中设有中书令,大臣上书得先经过中书令,才会呈送御案。
    像这样的折子,一般都会被中书令丢到垃圾堆里吃灰。
    只是,新朝建立后,楼喻撤去了中书令,一应奏表直接呈上御案。
    中书令的权力是相当大的,楼喻暂时还没有信得过的人。
    新朝未稳,他必须事事上心。
    但也因此滋生了这种企图谄媚圣上之事。
    楼喻淡淡道:“你们吏部工作没做到位,你这个尚书难辞其咎,罚俸一个月。这个奏表的,令其重写一封呈上来,如果再超过一百个字,让他趁早回家吧。”
    薛齐:“臣遵旨!”
    他这还没干到一个月啊!
    薛齐离开后,冯二笔捧着温茶递过来。
    “陛下,歇一歇吧。”
    虽然新朝建立确实有许多事亟待解决,但他实在担心陛下的身体。
    楼喻轻舒一口气,灌下一盏茶,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
    “一炷香后叫醒我。”
    冯二笔建议:“不如去内殿榻上小憩片刻?”
    楼喻没回应。
    这是已经睡着了。
    冯二笔便安静地踏出殿外候着,防止有不长眼的跑来打搅陛下。
    正想着,一道身影出现在不远处。
    冯二笔定睛一看,是三墨。
    自从当了暗部首领后,冯三墨一年到头都是一身黑衣裳。
    如今正值盛夏,烈日炎炎,冯二笔看着就觉得热。
    他上前几步,对冯三墨比了个手势。
    冯三墨点点头,便同他一起站在廊下等候。
    兄弟二人因为忙碌,很久都没有聊过天了。
    冯二笔觑他一眼:“事情没办好?”
    “不是。”冯三墨低头看地。
    “那你怎么闷闷不乐的?”
    冯三墨瞥他一眼:“我没有。”
    冯二笔便笑了:“我是你哥,你什么心思,我一眼就瞧出来了。”
    “……”
    “说吧,”冯二笔撞他肩膀,“到底啥事儿?”
    冯三墨抿唇摇首。
    身为楼喻近侍,冯二笔知道不少机密。
    他前后联系了一下,便悄声问:“你不会是在担心失业吧?”
    冯三墨:“……”
    他这哥哥,时而迷糊,时而却鬼精得很。
    冯二笔不由失笑:“你是担心鸢尾以前那个组织抢了你的饭碗?”
    皇室有专门搜集情报的组织,而且是从大盛开国之初就建立的,在京城的势力比暗部要根深蒂固多了。
    这个组织忠于楼氏,如果陛下觉得暗部没用了可怎么办?
    冯三墨确实有那么一点担心。
    不过有一点很奇怪,陛下都登基了,那个组织怎么还没向陛下表示效忠?
    他倒是误会那个组织了。
    他们不是没表示效忠,只是楼喻并没有回应他们罢了。
    六月末,谢策身体恢复大半,已经可以下床走动。
    佟氏高兴之余,便乘车去紫云观还愿。
    谢信死了,谢策承袭宁恩侯的爵位。
    爵位是一代一代往下降的,按礼制,谢策应该是宁恩伯。
    但念及谢家立了功,楼喻便特准谢策继承侯爵,且谢家的侯爵还可以再沿袭三代。
    这封赏对谢家来说已经足够了。
    佟氏现在是侯府的老太君,日子过得平静而悠闲。
    自道士救下谢策后,她对紫云观便更加虔诚。
    入观后,她大方地捐了香火钱。
    想到茂儿尚未娶妻,她便打算去找道长问问姻缘。
    “善信请留步。”
    一位道长叫住她。
    佟氏转身,见到对方,不由微微一愣。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这位道长似乎是青鹤观主的高徒。
    她只远远见过,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神仙人物。
    怎么对方主动找上门来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