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阅读至0%

第96章

书名:穿进男频搞基建 作者:封玖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1-09-07 01:46
    且贵妃指不定哪一天诞子,要是汤诚在外面不能及时接收消息,等他回到京城,恐怕事已成定局了。
    汤诚冷笑一声:“陛下,贵妃延续皇嗣乃重中之重,不可轻易挪动。臣身为贵妃堂兄,真要说起来,贵妃肚子里的皇嗣还得叫臣一声舅舅,青鹤道长竟然说外甥会被舅舅冲撞,真的不是在胡编乱造吗!你说本将军满身煞气,本将军还说你是妖道呢!”
    不少官员张大嘴巴。
    不愧是辅国大将军,就是勇敢!
    青鹤道长乃紫云观观主,大盛道门中执牛耳的存在,座下信徒何其多?
    大将军这话要是传出去,不知要引起多少众怒。
    而且真要说起来,战场上的血煞之气可能真的会对胎儿有影响呢,毕竟大盛还有个风俗,怀孕的女子最好不要参与葬礼呢。
    就怕不好的东西冲撞了柔弱的胎儿。
    所以青鹤道长的话也没毛病。
    说他是妖道,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被骂妖道的青鹤倒是一点也不在意。
    他收回罗盘,平静对楼秉说:“贫道业已解梦,告辞。”
    楼秉温和道:“道长慢走。”
    青鹤道长不欲与汤诚争论,带着一众道士轻飘飘地离开了皇宫。
    关注青鹤道长的百姓,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听解梦一事。
    他们主要想听的是观主道法如何高深,道术如何玄妙,梦境解析如何通透。
    结果却听到了什么?
    汤诚大骂观主是“妖道”!
    观主沟通阴阳后,得知先帝担心皇嗣延续才托梦于陛下,遂建议汤诚暂时离开京城,免得冲撞皇嗣。
    这个完全没有毛病啊!
    你汤诚就离京一段时间怎么了?
    皇嗣要是出了什么问题,你担待得起吗?
    你他娘的还敢污蔑观主是妖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京城百姓群情激愤,甚至有人蒙着脸往汤府大门上砸烂菜叶子。
    紫云观的道士们更是觉得受到了侮辱。
    他们可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写几篇文章轻而易举,每篇文章未提汤诚半个字,却又极尽嘲讽之能事,水平极高。
    紫云观乃天下道士向往之地,青鹤道长又是天下道士崇拜敬服的神仙人物。
    其余地方的道士听闻,同样义愤填膺,不说一个脏字,却骂得汤诚狗血淋头。
    汤诚在乎吗?
    他不在乎。
    不过一群骗人的道士,有什么好怕的?
    但他也被百姓和道士们吵烦了,直接让手下带兵围在紫云山下,搞得老百姓不敢入观上香,观里的道士也无法下山采买。
    终于消停了。
    百姓和道士再也不敢多嘴多舌。
    因为这个,汤诚再次体会到权势带来的美妙。
    只有他掌握了绝对的权威,天下将无人胆敢忤逆他!
    当然,还是有人敢的。
    楼喻“听闻”此事,立刻在《庆州旬报》上发文。
    文章半句没有提到汤诚,全文表达对楼秉和未出世侄儿的担忧之情,言辞情真意切,令人深感动容。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庆州旬报》的传播范围极广。
    不少文人士子看到这篇文章,也不由叱骂汤诚不顾皇嗣安危,眼里只有权欲!
    就算你不信道,可出去避一避又怎么了?
    到底是皇嗣重要,还是你汤诚重要?
    身为堂舅,连这点小事都不愿意?
    嘉熙二年三月廿二,朝廷忽然收到来自南方的军报。
    当初史明攻取京城后,楼喻就分析过,除史明、汤诚、楼综外,还有南方一些部族意图独立自治。
    朝廷对南方的控制力本就薄弱,大盛朝廷分裂后,南方部族愈加不受管控,即便楼秉登基,他们也无视朝廷命令。
    楼喻的二姐夫在占南为官,那地儿离京城相隔十万八千里,当地百姓不听教化,他这个官当得属实有些憋屈。
    这些从这几年二姐的信件中可见一二。
    他们不是没向朝廷求过援,但惠宗不管,史明不管,楼秉没法管,南方闹独立问题就一直搁置。
    楼喻之前写信给二姐,就是让二姐夫再次将此事上报朝廷。
    用意很简单,就是为了一步一步将刚愎自用的汤诚推到悬崖边上。
    汤诚把控朝政,收到这样的军报,自然懒得去管。
    他对南方那些穷山恶水不感兴趣。
    可朝会上,忽有官员出列道:“启禀陛下,南方多个部族闹分裂,是否应该派兵前去平乱?”
    不是所有官员都是趋炎附势之辈,朝堂上还是有保皇派的。
    汤诚站在最前头,自然不会回头看是谁说话,不过汤党们就不客气了,全都盯着发言的官员。
    出头的官员一身正气,岿然不惧。
    楼秉说:“依爱卿所言,该派谁去南方平乱?”
    “陛下,如今京城内外因道长解梦一事议论纷纷,于大将军名声有损。大将军英勇善战,又是国之栋梁,若是能去平乱,岂非两全其美?”
    “杀鸡焉用牛刀!”汤党官员出列反驳,“大将军什么身份,区区几个南方部族,也值得大将军亲自前去?”
    保皇派官员说:“国事无大小,北方边境重要,南方就不重要了?更何况,大将军本职便是保我大盛河山,如何不能平乱?如此两全其美之事,有什么拒绝的必要?”
    汤党质问:“难道朝中无人了吗?”
    “此举更多是为大将军洗脱坑害皇嗣的罪名!”
    “坑害皇嗣?我看你是诽谤造谣,竟敢污蔑大将军!”
    “不管青鹤道长所言是真是假,如今京城内外安定,并无滋扰,缘何大将军非要死守京城,不愿离去呢?如果道长所言不虚,大将军若不离京,于我大盛江山社稷无利,大将军若是离京,完全是皆大欢喜!不知你等何故如此推辞!”
    “你……”
    “别吵了。”楼秉苍白着面色道,“先帝昨夜又托梦于朕,朕一夜未曾安眠,头疼得很。”
    争吵的官员立刻闭嘴不言。
    楼秉便看向汤诚,温和问:“汤爱卿可愿前往南方平乱?”
    汤诚道:“陛下,臣常年驻守西北,在南方作战的经验非常少,恐怕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地形。臣以为,越王更加合适。”
    楼秉早知他会这么说,遂道:“汤爱卿不信道长之言,不愿离开京城,朕不怪你。只是朕膝下无子,贵妃难得有孕,朕这心里七上八下的,成日担心得不得了。”
    他说到这里,忽然停了下来。
    众人都等着他后头的话,包括汤诚在内。
    汤诚心中暗嗤,老子管你说什么,日后老子坐上龙椅,天下人还不都得听老子的?
    那些人现在叫得欢,还不是因为他尚且不够有权势。
    楼秉却道:“朕想亲自去紫云观,请青鹤道长为皇嗣做法祈福。”
    众人:“……”
    就这?
    汤诚说:“陛下何必亲自入观?不妨直接召青鹤道长再次入宫。”
    “此事与解梦不同。”楼秉叹息着说道,“朕需要亲自去,以表虔诚。”
    汤诚:“……臣届时定派兵护陛下周全。”
    “不必,朕不愿惊扰百姓。”
    “可春耕遇刺一事尚在眼前,陛下万不可以身涉险!”
    楼秉想了想,便道:“汤爱卿可领兵便装出行,避免惊扰百姓。”
    “遵旨。”
    三月廿五,风和日丽。
    楼秉在汤诚等人的护卫下,亲自前往紫云观祈福。
    虽然是轻装简行,但帝驾的规格,京城老百姓还是相当清楚的。
    “陛下去紫云观了?”
    “我也看到了!”
    “是不是因为皇嗣不好啦?”
    “唉,这汤诚不听观主之言,要是皇嗣真的出了事,那可真是大罪过!”
    “肯定是出问题了!要不然陛下亲自去观里干什么?”
    “天杀的呦!我看这汤诚就是不容皇嗣,他想造反!”
    “可不是!我小叔子在禁卫军里当差,听说南边生乱,陛下想派汤诚去平乱,这样不是正好嘛,可汤诚死活不干,就赖在京城!”
    “我看他就是想克死皇嗣!”
    京城再掀流言蜚语。
    不过这样的流言蜚语对汤诚来说不痛不痒。
    他跟着楼秉来到紫云观。
    楼秉交待切莫惊扰百姓,是以观中尚有不少百姓来往。
    紫云观不愧是天下第一大观。
    道观宏伟,仙雾缭绕。
    青鹤道长亲自来观外迎接楼秉,引得百姓慕名前来围观。
    “叨扰道长清修,朕心有愧。”楼秉叹道。
    比起上次的平静无波,这次的青鹤道长神情稍显悲悯。
    他道:“陛下今日来此,是为皇嗣一事罢?”
    即便汤诚已清场,但道观人多眼杂,消息到底传了出去。
    陛下真的是因为皇嗣前来道观祈福!
    都怪汤诚!
    楼秉肃容道:“朕忧心骨肉,还请道长为朕与未出世的孩儿作法,朕愿代为受过!”
    周围护卫全都惊呆了。
    汤诚一下子握紧拳头,目中涌现无尽寒意。
    楼秉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才故意这么说的吗?
    什么代为受过?都是狗屁!
    消息再次传出去,举城哗然。
    所有人心中只剩一个想法——
    陛下竟被欺辱至此!
    好你个汤诚,让你退离京城你不干,而今皇嗣有误,陛下心疼骨肉,竟不得不亲自入观作法,试图代子受过。
    这简直就是乱臣贼子!
    汤诚入套了。
    在他之前的计划里,楼秉会悄无声息死在宫里,只要随便安个死因便可。
    可是现在这么一闹,只要楼秉一死,汤诚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因为天下百姓不知楼秉已是强弩之末。
    楼秉一旦“暴毙”,他们会将责任悉数推到他的身上。
    因为他数次不愿离京,楼秉才会为保皇嗣,不惜自己的性命。
    他将成为天下的罪人!
    好狠毒的招!
    汤诚目眦欲裂,但他已无路可走。
    他若是现在离京,他之前做的一切努力就全都白费了。
    一旦他失去筹码,等待他的将是万劫不复。
    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汤诚承受着这些骂名,依旧坚.挺地立在朝堂上。
    四月初二,朝会上,嘉熙帝突然吐血晕倒,朝堂一片混乱。
    不知情的老百姓都在想:陛下真的代子受过了!
    汤诚怎么还不离京?
    他真的要眼睁睁看
    着陛下受罪吗?
    这次不仅楼喻,楼氏各地宗亲全都发文声讨汤诚,让他立刻离京,保证陛下和皇嗣的安全!
    各地文人士子同样不甘示弱。
    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劝汤运动”。
    不管道长的话能不能信,反正你汤诚在贵妃诞下皇嗣前离开京城又没损失!
    庆州总衙。
    楼喻召集各部人员开会。
    “西北有异动,汤诚正调兵遣将,恐怕贵妃诞子那日,便是图穷匕见之时。”
    范玉笙道:“如今天下声讨汤诚,即便他占据京城,也失了人心。”
    楼喻颔首:“而今汤诚不占道义,咱们便可师出有名了。”
    他交待楼秉的这个计划,主要目的不是逼迫汤诚离开京城,因为汤诚根本不可能离开京城。
    他既是为了楼氏江山的名誉,也是为了自己。
    楼秉就算是死,也要死得其所,而非被汤诚秘密杀害。
    皇嗣无法分辨真假,那就合情合理地让皇嗣无法继承大统。
    这才是楼喻真正的目的。
    而楼秉原先的想法,大概是在贵妃诞子那日,直接与汤诚拼命。
    可拼命之后呢?
    皇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即便楼秉说出真相,先不论真相能否传出宫,就说这件事本身,谁会信?
    谁能证明?
    汤诚届时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解决流言,扶皇嗣上位,当个摄政王。
    可现在不同了。
    汤诚与皇嗣冲撞,却不愿离京,楼秉为救亲子,不顾性命承受冲撞后果,以致吐血晕厥。
    一旦他身死,天下人都会认为是汤诚克死的。
    即便汤贵妃诞下皇嗣,可有汤诚这个克星在,皇子如此羸弱,能扛得住吗?
    谁也不敢赌。
    在这种情况下,汤诚会如何选择?
    一是为保皇嗣,退离京城,另择摄政大臣;二是不管不顾,直接自己辅朝摄政。
    不管他做何选择,楼氏宗族皆有理由入京辅佐幼主。
    四月十五,嘉熙帝再次于朝堂吐血昏迷。
    天下为之震动。
    多么令人感动的慈父之心啊!
    汤诚你个狗贼怎会如此心狠!你就算不信道,也得离京让人心安吧!
    四月廿五申时左右,汤贵妃于鸾凤宫发动。
    鸾凤宫内外围得水泄不通,几乎都是汤诚的人。
    楼秉来到广德殿,坐在龙椅上,望着底下空荡荡的大殿,神色平静而淡漠。
    他下令道:“贵妃诞子,事关江山社稷,着谢策领禁卫军牢牢守住宫门,未经传召,任何人不得入宫。”
    皇令的确是传下去了,谢策也的确兢兢业业地把守城门,但汤诚在京城经营这么久,怎么可能钻不了漏洞?
    汤贵妃怀孕期间,汤诚为避免意外,安排人严守鸾凤宫,也令汤贵妃轻易不要出宫。
    是以,汤贵妃孕期很少活动,虽严格遵守太医嘱咐,胎儿并不算太大,但她还是有些难产。
    四月廿五申时发动,到了廿六午后才诞下皇嗣。
    楼秉得到消息,贵妃生了一个皇子。
    汤诚得到消息,贵妃生了一个女婴。
    汤诚早已让人准备好刚出生的男婴,偷偷送往宫中。
    若是禁卫军依旧由他掌控,他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换掉皇嗣。
    “皇子”诞生这日,京城上空乌云滚滚,雷电轰鸣。
    虽是巧合,但却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这可不就是天生异象吗?
    楼秉接过襁褓中的孩子,神情慈祥,眼底却冰冷至极。
    虽然先帝留下的暗桩无力与汤诚抗衡,但这些暗桩搜集和传递情报的本事还是相当大的。
    他已知汤氏诞下的是女婴。
    外面的雨下得格外大。
    楼秉将婴儿交给宫人,吩咐内侍:“朕喜得麟儿,欲与百官同乐,传令下去,召百官入宫饮宴。”
    “遵旨!”
    汤诚接到诏令,眉头一紧,问军师:“楼秉这时候召百官入宫,是要做什么?”
    军师道:“必非善举,将军不得不防。”
    “难道他想借禁卫军,将我困在宫中,趁机害我?”
    军师摇首叹道:“应该不是。”
    不管怎么说,这个宫还是得进的。
    说来也怪,百官进宫前,雨还在下着,等他们全都进了宫,于大殿内外陈列等候时,竟云销雨霁、天光放晴。
    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
    殿前的白玉阶反射着耀眼的光辉。
    楼秉端坐广德殿上,俯瞰文武百官,吩咐内侍:“宣旨。”
    百官心中陡生不安。
    宣旨?宣什么旨?!
    是立后的旨还是立太子的旨?
    汤诚厉目逼视内侍。
    内侍心惊肉跳,但到底忠于皇室,还是选择高声宣读出来。
    圣旨大意如下:
    朕因代子受过,大限将至,已然时日无多。
    朕最放心不下的有两个,一个是江山社稷,一个是刚刚诞下的孩子。
    因此,朕遗愿有二,一是江山稳固,二是骨肉平安。
    然朕乃天子,尚且不能与辅国大将军争锋,更何况孱弱稚子?朕思来想去,唯有一人能够胜任。
    东安王楼喻贤明持重,仁厚
    勤敏,德才兼备,云行雨施,必能克承大统。
    朕诚请东安王即皇帝位,保我大盛山河无恙,万民无忧!
    这个诏书实在怪异得很。
    传位就传位,为何要诚请?
    谁不想当皇帝?
    就在这时,汤诚手握剑柄,直直盯着楼秉,突然高声打断内侍的宣读:
    “陛下不传亲子,却传位于东安王,是何用意?”
    他的气焰已经嚣张到如斯地步了。
    众人瞬间明了皇帝的意思。
    为何低声下气地诚请?因为汤诚“克”楼氏人的命啊!
    现在这个情况,传位给谁,谁就是汤诚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不小心,或许就丢了性命。
    想保江山,想当皇帝,势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楼秉直面汤诚的质问,只淡淡问道:“你因何愤怒?”
    汤诚望着座上的楼秉,再也无法容忍自己成日仰着脑袋看人。
    “陛下,此诏无效。”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惊惶无措。
    终于要开始了吗!
    楼秉平静无波的声音响起:“朕已令人持诏于城楼上宣读。”
    于皇城城楼宣读诏书,是大盛礼制,宣诏礼成后,再由礼部誊写多份,通过驿道分送各地。
    这叫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一经布告,将很难再改。
    汤诚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即便是宣了诏又如何?驿使永远也出不了京城,各地州府不可能接到诏书。”
    楼秉怎会如此天真!
    却听楼秉一声喝令:“来人!汤诚抗旨不遵,意图谋反,将他拿下!”
    话音刚落,殿外的禁卫军立刻冲进殿内。
    汤诚早有打算。
    他大步踏上台阶,拔剑而出,在众人尚未回神之际,将楼秉扣住,剑刃横在楼秉的脖颈处。
    “我看谁敢动!”
    事已至此,没必要再藏着掖着了。
    只要杀了楼秉,只要诏令未出京城,他就立于不败之地!
    若无诏令,藩王不得擅自入京!
    有皇帝在手,这些禁卫军必定投鼠忌器,不敢擅动!
    殿内群臣悚然变色。
    即便是汤党,也不由被眼前荒诞的场面吓得差点窒息。
    禁卫军将广德殿围住,纷纷张弓对上汤诚。
    但汤诚劫持楼秉,禁卫军确实不敢担上杀害皇帝的罪名。
    汤诚得意洋洋道:“楼秉啊楼秉,你就算做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宫外是我的人,京城外还是我的人,真以为这些禁卫军能够拦住我?”
    楼秉幽幽道:“朕没想拦住你,但朕可以跟你同归于尽啊。”
    反正他本来就要死了。
    汤诚闻言,心道不妙。
    楼秉竟如此决绝!
    他立刻高声大喊:“都给我退出殿外!否则,别怪我的剑不长眼!”
    楼秉则道:“朕命尔等即刻射杀汤诚!”
    广德殿外,谢策领兵站在阶上,与楼秉遥遥对望,极轻微地点了点头。
    贵妃诞子那两日,宫中混乱一片。
    他汤诚能浑水摸鱼,楼秉自然也能。
    今日一切,不过是蒙蔽汤诚的假象。
    他早已派人将玉玺藏了起来,并携诏书离开京城。
    没有玉玺,汤诚根本无法矫诏抑或是伪造遗诏。
    他提拔谢策担任禁卫军统领,看中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谢家的忠诚。
    谢策成为统领,便可趁混乱之机,大开方便之门,将诏书和玉玺都移出宫去。
    在皇帝的命令下,谢策指挥弓箭手拉满弓弦,对准汤诚。
    汤诚这下真的有点慌了。
    继续僵持下去,他恐怕真的要跟楼秉同归于尽!
    他心念急转,剑刃在楼秉脖子上割出一道伤口,血线瞬间涌出。
    “快让开!否则我立刻杀了他!”
    眼见禁卫军不敢再动,汤诚便拖着楼秉一点一点来到殿外。
    殿内一众武将也跟着一起出殿。
    他们都是汤诚的亲信,若非手无兵刃,早就与禁卫军缠斗在一起了。
    汤诚就借用楼秉的性命,在一众武将的护卫下,迅速冲向某一处宫门。
    短短数月,谢策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控禁卫军,禁卫军里还有汤诚的暗桩。
    这道宫门的守卫中,就有汤诚的人。
    他既然敢入宫,自然做好了准备。
    不仅如此,鸾凤宫内外侍从也都听命于他。
    渐渐地,汤诚的拥趸越来越多。
    他们死死拖住谢策等人的脚步,让汤诚得以逃出宫去!
    众人目露惊惧。
    皇城外都是汤诚的人马,汤诚逃出去了,肯定会召集兵马攻打皇城!
    禁卫军真能守得住吗?
    楼秉摸了摸脖子上的伤口,不由捏紧了拳头,在心里唾弃自己。
    他还是不敢自杀。
    若是方才他直接自戕,禁卫军便可以将汤诚就地正法。
    但他还是心存侥幸。
    或许,皇城可以守住呢?
    或许,他能等到楼喻来呢?
    在亲眼看到汤诚死之前,他舍不得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