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阅读至0%

第93章

书名:穿进男频搞基建 作者:封玖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1-09-07 01:46
    眼见将要到年关,纺织厂的女工正商量着结伴回乡,唯有汪小花保持沉默。
    “小花,我看你好像没收拾东西啊。”有交情好的女工问她。
    来庆州打工的女工们,大多合伙租房子住。
    汪小花虽然受过嘉奖,有钱买屋子,但她不愿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便选择跟工友们住在一起。
    她摇摇头:“我就在庆州过年。”
    “你一个人?”
    “嗯。”
    “那好孤单呀,为什么不回老家过年?”
    汪小花笑道:“庆州过年很热闹,在这过挺好的。”
    “不回去也得寄个信吧,要不然家里人不会担心?”
    汪小花哂笑,家里哪有人会担心她的死活?
    不过,工友的话倒是提醒她了。
    家里的确没有,可苗叔苗婶会关心她呀。还有苗家的小妹妹,应该已经出落得更漂亮了吧。
    汪小花便揣了些钱,和工友们打声招呼出了门。
    听说苗家妹妹爱吃糖,她便买了些糖妥善包好,又买了些年礼,全都放在一个包裹里。
    回到住处,其余女工围过来好奇询问。
    “小花,你不是不回家吗?怎么买这么多东西?”
    汪小花解释道:“我是没打算回乡,这是要寄回去的。”
    “寄回去?”有女工一脸心疼道,“年关镖局的佣金又涨了,多贵啊,你还不如让同乡顺便带回去。”
    汪小花打哈哈道:“同乡都大包小包的,我不想麻烦她们。而且不是有顺通物流嘛,我问过了,寄价不贵,很划算的。”
    要是让同乡带回去,她那个喜欢打人的爹肯定也会知道,到时候绝对会去苗叔家闹。
    她不想给苗叔苗婶添麻烦,也不想吓到苗家妹妹。
    从小到大,汪小花每天面对的不是打就是骂。
    她的父亲既是个酒鬼又是个赌徒,整日无所事事,就靠母亲浆洗、缝补衣物过活。
    她的母亲柔弱没有主见,根本就不敢忤逆那个烂到根的父亲。
    她对那个家已经失望透顶。
    要不是苗叔苗婶时常帮她,她可能早就被打死了。
    汪小花知恩图报,同时爱憎分明。
    她高兴给苗叔苗婶寄送年礼,却不愿给那个家送。
    这两年她托人捎回去的钱,已经足够她还清十几年的养育之恩了,若让她在父母跟前尽孝,恕她做不到。
    她怕被那个人打死,又或者被他卖给有钱人家换钱喝酒赌博。
    好不容易在庆州过上好日子,她才不回去呢!
    “你还真打算去顺通物流寄东西啊?”
    汪小花诧异:“不行吗?”
    “都说便宜没好货,谁知道安不安全。”
    “这可是王爷特意为咱们外地工人建的,王爷什么时候骗过咱们?镖局佣金是不便宜,但你忘了之前莱州那帮子人了?”
    “那是他们自己傻被骗,连镖局的门都没进,咱们肯定是去镖局里头定契啊。”
    汪小花失笑:“你刚才还嫌年关镖局涨价呢。反正我相信王爷,正好明天寄存点开门,我去试试。”
    “随你便吧。”
    第二天,汪小花出门前忽然想到,她寄年礼却忘了写贺词,遂认真写了一封信放在包裹里,这才去了顺通物流寄存点。
    寄存点有几个年轻力壮的伙计,穿着统一样式的衣裳,正无聊地打扫屋子。
    还有一人坐在柜台后看报纸。
    见汪小花带着包裹走进,几人眼睛瞬间发光,矜持地围拢过来。
    “这位娘子,请问您有什么需要?”
    汪小花被他们的热情弄得有些懵。
    但她到底受过表彰,见过大世面,遂故作淡定道:“我想寄东西。”
    “寄去哪儿?”柜台后的人问。
    汪小花:“沧州。”
    “那还挺近的,”那人说着,拿出几份制式寄送单,又吩咐其余伙计,“去帮客人称重。”
    “是!”
    那人又问汪小花:“敢问这位娘子尊姓大名?”
    “我叫汪小花。”
    “好,汪娘子,可会写字?”
    汪小花点点头,“写得不好看。”
    她本来是不会写字的,但自从庆荣学院招收女夫子女学生后,她就觉得,既然其他姑娘能读书识字,自己也能!
    遂常在空余时间,买一些旧书自学。
    若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在空闲时候找人认真请教。
    柜台的管事道:“会写就行。”
    他将单子递给她:“你自己填写信息,再签名捺印。”
    单子很新奇,质地摸上去有些硬,上面还印有庆州造纸坊的标志。
    汪小花极为虔诚地、一笔一划地将单子填写完整。
    “管事,称好了,八斤五两。”
    管事的算了算,对汪小花说:“你是寄去沧州,从庆州到沧州,咱们顺通物流起步价是一斤五文,每多一斤,另加一文,不足一斤的,按照一斤算。所以汪娘子需要支付十三文。”
    十三文,比起镖局动不动几两银子的佣金实惠太多了!
    汪小花毫不犹豫付了十三文。
    单子一式三份,她自己留了一份。
    待包裹封存好,她好奇问
    :“什么时候能寄过去?”
    管事耐心解答:“庆州到沧州快,最迟后天就能送到,不过你要是嫌慢,也可以选择加急。”
    汪小花摆手说不用。
    管事又嘱咐:“等送到了,对方会给个回执,你十天后来取回执就行了。”
    “多谢大人!”汪小花终于放下心。
    她正要离开顺通物流,却又犯起了犹豫。
    伙计见状,忙问:“汪娘子还有什么需要?”
    汪小花踟蹰问:“这里是不是还可以寄钱?”
    她还是想寄点钱回家,跟给苗家的礼物分开寄。
    虽然她爹是个烂人,但她娘是个可怜人。
    她要给她娘寄钱。
    “可以啊!汪娘子请填写单子。”
    寄钱跟寄物不同。
    物品需要在路上流动,钱不用。
    沧州有对接的寄存点,到时候被寄人只要凭借单子和身份证明,就可以去寄存点取钱。
    这种模式汪小花此前从未见识过,毕竟是钱,她心里面还有些不放心。
    不过秉持着对东安王的信任,她还是尝试着寄了一点钱。
    管事看出她的疑虑,笑着道:“汪娘子不用担心,就算寄送中途出了差池,只要是咱们顺通的责任,汪娘子都可以拿单子来找咱们商量赔偿事宜。”
    汪小花以前也托镖局寄过东西,那些镖局仗着财大气粗,一个个鼻子不是眼睛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看不起他们老百姓的做派。
    可东安王麾下的顺通物流,却这般负责周到。
    她心中再无疑虑,迅速填好单子。
    等十天后,她再来拿回执。
    心情愉悦地走出寄存点,忽然冲上来几个大娘。
    大娘问:“大妹子,你刚进去是寄东西的?”
    汪小花点头:“是啊。”
    “怎么样?多少钱?里面人凶不凶?多长时间能到?”
    汪小花无奈:“大娘,您要是想知道,可以直接进去问,我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
    “哎呀,这可是官家的地儿,我哪敢哪?你就把知道的跟咱们说说呗!”
    汪小花只好道:“咱们东安王的为人大伙儿还不知道吗?”
    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详细讲给她们听,最后总结道:“反正我相信咱们的王爷。不过你们要是不急,可以等一段时间再寄嘛。十天后我来拿回执,到时候就知道了。”
    众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但说到底,大家伙儿对新出现的事物还不够信任,所以顺通物流一直门可罗雀。
    腊月二十九,大盛各地都为迎接除夕做准备。
    沧州也不例外。
    作为八州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和粮食生产基地,沧州的地位仅次于庆州。
    老百姓的生活比前几年要富足多了。
    他们已渐渐忘却了当年叛军入城时的腥风血雨。
    船厂放假了,苗海终于有工夫带妻子和女儿出门逛街市。
    街市上热闹非凡,有卖灯笼的,有卖年画的,有卖春联的,五花八门的年货让人不知道该选哪样好。
    “阿爹,我想吃糖葫芦。”闺女晃着他的大手撒娇道。
    苗海呵呵笑道:“好,阿爹这就给你买糖葫芦!”
    他掏钱买了两串,一串递给女儿,一串塞给妻子。
    妻子嗔怪道:“做什么给我买?太浪费了。”
    “怎么就浪费了?”苗海说道,“我给我婆娘买吃的天经地义!”
    苗婶噗嗤笑出来。
    她吃了一颗,心里面甜滋滋的。
    然后将糖葫芦递给苗海:“你也吃。”
    苗海便就着她的手咬下一口。
    他咀嚼着酸甜的糖葫芦,望着眼前的热闹场景,不由道:“不知道庆州是不是比咱这还要热闹,小花一个人在那边过得好不好。”
    苗婶安慰道:“肯定比咱们这儿热闹,你也不用担心小花,她惯来是个要强的,在那边肯定能过得红火。”
    “希望她能过得好。”
    一家三口逛完街市,回到家,刚推开院门,便看到地上躺着一封信,很显然是别人从他家门缝里塞进来的。
    苗海本就识得几个字,这几年为了能在船厂当上管事,又学了不少。
    信封上有“顺通物流”的标志。
    顺通物流他知道啊,就是东安王新办的地儿,专门帮人寄送物件的。
    他连忙拆开来看。
    里面是一张凭证,寄件人写的是汪小花,收件人写的是苗海。
    他面露喜意:“是小花寄过来的!我现在就去寄存点取!”
    苗海没去过顺通物流寄存点,好在沧州城模仿庆州新城,也在城内街道旁竖了指示牌,他很快就找到了寄存点。
    本以为寄存点没什么人,结果出乎他的意料。
    不少人手里都拿着单子,排队等里头的伙计取货。
    隔壁小花她娘居然也在。
    小花娘看到他,立马松了口气。显然是看到熟人,不那么紧张无措了。
    “大海啊,你快帮我瞧瞧,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回家就看到院子里有这个,找了对街的先生帮我看了,他说让我到这儿来取钱,说是小花寄给我的,我又搞不懂,你再帮我看看是不是小花,这上面说的啥。”
    苗海一看单子,就知道跟货物单不一样。
    这儿人多眼杂,他低声告诉小花娘:“嫂子,这是小花寄来的,单子上写得很清楚,不用你操心,你等会将单子递给办事的,他们自然会给你办。”
    小花娘紧紧攥着单子,也小声问:“就一张纸,
    真能取到钱?”
    苗海点点头。
    他想了又想,还是决定提点一句:“嫂子啊,这可是小花在外头赚的辛苦钱,她寄给你那是她有孝心,是惦记着你呢。这钱你好好收着,可别又让小花她爹拿去赌钱。”
    小花娘迟疑着点头。
    苗海叹口气,幸亏小花性子倔强烈性,要不然哪有现在的好日子过?
    到了小花娘取钱的时候,办事员接过单子,看到凭证上暗藏的水印,加上庆州那边的印章,断定是真实单子无误。
    庆州造纸坊经过几年发展,造纸的技术在楼喻的督促下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展。
    以后商业越发繁荣,银钱的流通将越来越频繁,这会造成诸多不便。
    尤其是大宗的交易。
    就拿几年前在京城银楼给楼荃买首饰举例。
    因为交易额高达千两,必须得用银子交易,佟氏不得不让人搬着箱子去银楼。
    如果有纸币,这样的麻烦就可以迎刃而解。
    楼喻一直有这个想法,但目前他只是个东安王,还不足以有这个权力发行纸币。
    不过不妨碍他提前做好准备。
    纸币发行后会面临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造假。
    所以纸币必须做好防伪标识。
    楼喻便让造纸坊的工匠不断研究改进,造出了带有隐藏水印的纸。
    像这种隐藏的水印,大盛别的地方还没有,能够起到一定的防伪作用。
    这样的纸暂时用于寄送单正合适。
    至于纸币,除了水印外,还得从其它方面下工夫。
    办事员问:“身份凭证带了没?”
    小花娘懵了:“啥凭证?”
    “身份凭证,这上面写着名字,我得知道你是不是本人啊。”
    当然,如果被人偷了身份凭证和单据,再去冒领也不是不可能。
    但即便在现代社会,科技那么发达,都做不到真正地消除犯罪,更何况古代?
    楼喻的本意是方便老百姓的生活,至于因此而滋生的社会问题,只能后面慢慢加以改进和解决。
    个别案例不能成为抨击新制度的理由。
    小花娘根本就不懂,哪里会知道要带上身份凭证?
    苗海也是第一次,同样没带。
    两人只好结伴一同回去取身份证明。
    来回折腾够累的,小花娘不由嘀咕了几句麻烦。
    可等她真的从柜台取到钱,倒是什么疲惫都忘了。
    苗海捧着汪小花送来的年礼,乐呵呵跟她说:“下次再收到单子,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小花娘连连点头感叹:“一张纸就能换到钱,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
    她问苗海:“你这是谁送来的?”
    苗海一时有些犯难。
    说吧,怕小花娘多想,从而埋怨小花;不说吧,总觉得瞒着也不是个事儿。
    “大海!你也在这啊!”
    忽然有人喊了他一声,是船厂的工友。
    小花娘看到陌生男子,便小声打声招呼,先回家去了。
    苗海松了一口气,跟工友攀谈起来。
    工友忽然说:“你听说了吗,咱们沧州也要建新式学院了,男学生女学生都招。”
    “真的?”苗海闻言又惊又喜。
    他是《庆州旬报》的忠实读者,自然知晓庆荣学院的事情。
    他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之前还想着要是沧州学堂也能招收女学生就好了。
    他想让女儿读书习字,长大以后可以去参加府衙招考,或者去工厂应聘管事。
    反正不能完全依附男人,不能像小花娘那样任打任骂,而应该像她小花姐姐一样坚强能干。
    乍然听到这个好消息,当然惊喜万分。
    “我骗你干啥?”工友说道,“你之前不还羡慕过庆州的女娃娃能读书嘛,说希望你家姑娘能上学堂,现在好了,咱沧州也要建新式学院了!”
    苗海连忙问:“学院啥时候能建成?啥时候能招学生?”
    “听说地已经选好了,开春就建,啥时候能建成能招学生,我就不知道了。”
    虽是如此,苗海依旧很开心。
    在东安王的治理下,他家囡囡以后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要是能在沧州废除休妻制就更好了!
    顺通物流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八州百姓。
    他们一开始没有察觉顺通物流的便捷,还是找熟人或靠谱的镖局寄物。
    但生活中多多少少会遇到意外。
    紧急情况下,他们找不到熟人帮忙,又嫌弃镖局加急太贵,只好退而求其次,找上了顺通物流。
    谁料,退而求其次的结果就是真香!
    加急寄送,只需要多付五十文!
    要知道,镖局加急一趟,从庆州到沧州,都得五两银子起步。
    镖局收费高,老百姓也能理解。
    首先,镖局是做生意的,肯定要盈利。
    其次,送镖的车马都需要钱财养护。尤其是养马,没有大量的银钱,根本养不起。
    最后,镖局的镖师也是精心培养出来的,高投入就得有高回报。
    总而言之,镖局送货的成本不便宜,为了赚钱,自然得抬高价码。
    这样的价码对普通老百姓非常不友好。
    不过,镖局主要面向商人做生意,老百姓那几个小钱,能赚就赚,不能赚拉倒。
    他们才不管。
    所以,以前普通老百姓寄送物品非常麻烦。
    /
    现在有了顺通物流,不要太方便!
    又实惠又安全,官府还有保障,叫人怎么可能不放心?
    镖局要用人,要用马,难道官家的物流就不用吗?
    两者相比较,老百姓纷纷在心里呐喊——
    东安王是神仙吧?
    东安王一定是神仙!
    顺通物流的口碑渐渐攀升,寄存点越来越热闹。
    以庆州为中心,八州建立起一个庞大高效的物流体系。
    府衙招收了不少青壮劳动力,由驿站一批接着一批进行培养。
    驿站保留了以前传送公文的功能,又增加了寄送物品的功能。
    平日里闲得发慌的驿卒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为新事业添砖加瓦。
    楼喻召集众人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顺通物流的细则,其中就有驿丁待遇这一项。
    为了保证驿丁的积极性,楼喻从工薪、假期、工伤补偿金、退休金等等方面,细致周全地列明了驿丁们的待遇条款。
    再将他们编入八州官吏体制,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这份工作就不会丢。
    以前的驿丁虽然也算得上是朝廷的人,但他们的工作地点一般都在穷乡僻壤,他们要做的事,无非就是传递公文信件,为行路的官员提供服务罢了。
    他们身份低微,若遇上和善的官员还好说,若是遇上狗眼看人低的,就只能自认倒霉。
    可现在不一样了。
    驿卒们为百姓寄送物件,穿着统一的官方制服,看着特别精神,特别威风。
    老百姓知道他们是为官府办事的人,大多对他们格外尊敬有礼,还会笑着感激他们。
    驿卒们心里很有成就感,工作起来更加卖力。
    八州官道上,常见顺通物流的车马络绎不绝。
    因为是官方的车辆,过收费站时都不用收费。
    商人们是精明的。
    他们看出了顺通物流的潜力和保障。
    最关键的是,顺通实惠。
    可是,顺通好像一直只做老百姓的生意啊。
    他们便多方打听,想问问官方的意思。
    自官道和物流的运营步入正轨后,楼喻便在各州衙门增设了一个交通部。
    总衙的交通部部长是个新面孔,叫樊克。
    樊克以前专门负责庆军的军需调度工作,认真研究过各地的路径,在物资调配上非常有经验,是个相当有本事的人。
    经举荐加考核后,楼喻破例提拔他成为交通部部长,负责统筹八州官道的运营、保养、维修、治安等一系列工作,还要负责八州物流体系的发展和改进。
    樊克对楼喻本就敬慕有加,被调来总衙工作,能近距离接触楼喻,心中激动自不必多说。
    他认真勤勉,心思缜密,力求将工作做到极致。
    在上一次的会议上,楼喻着重强调了基层调研的重要性,樊克便牢牢记在心里。
    他派手下人去调研,没多久手下人就给他带回了消息。
    说是近日有不少商铺掌柜,都去寄存点询问能不能寄送大宗货物。
    樊克立刻就捕捉到了商机。
    顺通物流对老百姓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线,对商人不一定需要啊。
    他根据八州的物流体系,先规划出运送大宗货物的最佳模式,这才去求见楼喻。
    冯二笔守在内堂外,拦住他道:“樊部长请稍等,王爷和霍统领在内商议军务。”
    樊克只好在外等。
    屋内霍延耳力敏锐,听到门外动静,正好军务商讨已近尾声,他便对楼喻道:“樊部长在外等候。”
    楼喻笑看他:“你这就要回营了?”
    霍延自然不愿离开他,但刚才商议的事情,他想尽快回营落实。
    遂擒住楼喻的手,在他指上亲了一下,眸色深深道:“待事情忙完,阿喻,咱们再……”
    楼喻拽他衣领,凑近道:“再什么?”
    “再夜谈军务,如何?”
    楼喻挑眉:“事情是做不完的,正好樊克来了,我正有事与你二人一同商量,你留下,等开完会,随我一起回家。”
    霍延眸光瞬间大亮,毫不犹豫应下。
    “那我去叫樊克进来。”
    他转身就走,却被楼喻拽回来,未及反应过来,只觉唇上一软,触之即离。
    楼喻逗过就扔,推他:“去叫人吧。”
    霍延:“……”
    若非内堂乃办公重地,他早就将人扣在桌案上了。
    樊克得到传召,立刻恭敬入了内堂。
    内堂中,王爷正襟危坐,霍统领神色凛然。
    他忙俯首行礼。
    “坐下说话。”楼喻神色温和道。
    樊克坐下后,恭谨汇报:“禀王爷,属下经调研后发现,有不少商铺都想与顺通物流合作,属下斗胆进言,若是顺通物流能与商铺交易,或许能扩大顺通物流的影响力,于运营有利。”
    楼喻眉梢微动。
    他本来就有这个打算。
    顺通物流体系的建立,一半是为民生,一半是为战时或天灾时期做准备。
    而今民生方面的运营已初见成效,他正想试一试另一半的功能能否顺利实现。
    不管是战时还是天灾,所需物资都属于大宗范畴。
    比起轻巧的信件货物,大宗物资运送极为耗时耗力。
    楼喻已心有成算,却还是想听听樊克的建议。
    他便鼓励地望向樊克。
    “你且说说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