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一次战争代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共计歼灭了秦军约十五万。俘虏了秦军六万余人。又占领了大量的土地。但代军的伤亡同样也不小。阵亡的士兵达到七万余人。另有四千余士兵受伤致残。已经无法再从军作战了。另外还消耗了大量了粮食物资。财力物力。尽管这一战基本是在代郡的周边进行。但代郡还是征集了五十余万民役。更多更快章节请到。以支援前线的战事。因此对代郡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本來代郡的耕地就不多。难以完全自给自足。今年的田赋肯定不足。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來填补这个缺口。
不过这一仗对代郡來说。仍然还是收获巨大。到目前为此。代军实际占领的地区是燕国的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赵国的巨鹿郡、东阳郡。加上原有的领土。大体包括后來的河北省大部。山西北部、东部。內蒙古中南的部份地区。领土面积扩大了一倍有余。人口虽然还沒有详细的统计。但估计应在四百到五百万之间。由其是燕国的广阳郡……也就是督亢之地。一直都是燕国最主要的产粮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赵国的巨鹿郡位于黄河下游。也是一片沃土。可以说只要治理得当。代郡的粮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因此在这一战之后。代郡的整体实力己经得了极大的提高。虽然还不如秦齐楚三国。但己经强于被秦国所灭的赵魏韩燕等国。完全可以和秦军抗衡。
不过因为这些土地都是新占领的。因此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稳定。委任地方官员。恢复当地秩序。制定税赋。完全纳入到代郡的统制体系中來。但在短时间不仅不能给代郡带來多少收益。相反还需要代郡支付相当的人力物力來恢复重建……但这只是一笔前期投资。一但等这些地方恢复了正常之后。代郡就可以开始坐收红利了。
好在是代郡为了这一场战争。做了数年的准备。确实积累了大量的物资和金钱。而且这一次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也不过只有五个多月。因此虽然消耗了相当多的物资钱财。但在府库中还有一定的富余。目前还能够支持下去。而新占领的这些地方并沒有遭到大的破坏。人员流失也不大。重建起來也并不需要太多的财力物力。相反是人力的投入要大一些。主要是在被占领的这些地方。建立起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统和军事力量。第一时间更新
另外在代郡的这六年时间里。代郡己经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行政体系制度和治国经验。并且也培养了一批有管理经验的中下层官员。因此在占领的地方建立行政管理系统到并不算十分困难。只要把这一套治国的经验制度复制到其他占领的地方就行了。再一个就是将军队进行重新划分。
宁戚等人己经开始为战后的恢复建设工作有几个初步的构想。也做了一些准备。并且确定了一些人选。只等高原來拍板决定。
其实在返回代郡的道路上。高原也曾想过战后的治理事务。并且大体有了三点设想:第一是对现有地区的重新划。按照现有的行政区域。目前代郡管辖的地区共有九个郡。分别是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巨鹿郡、东阳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
“郡”大体相当于后世的一个省的概念。但高原认为。虽然说自己现在的领土不算小。但要分成九个省级行政区域。还是显得多了一点。因为在另一时空里。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也不过将全国划分成三十六个郡。后來南征百越。北击匈奴。才又増设了四个郡。共计四十个郡。
现在自己这么点地盘……就划分成九个郡。当然是多了。会造成官员的人数过多。行政成本过大。行政效率降低等不利因素。因此应该将现在的九个郡进行一定的合并。减少到五到六个郡。才比较合适。
第二是迁都。现在代郡是高原的行政中心。也就相当于是都城。但代郡的位置过于偏北。远离中原地区。以前就这么一块地方。所以沒有别的选择。而且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重心也在逐渐向南方偏移。如果还是以代郡为行政中心。显然就不适合了。不仅不利于代郡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以后的军事行动展开。因此有必要另选一个新的地方作为行政中心。更多更快章节请到。
不过新的都城选在那里。高原一时还沒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目前自己占领的地区内。并沒有规模特别大。适合于设立都城的城市。如果新选一块地方建都。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还要和大臣们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第三是北击辽东。彻底灭亡燕国。将燕国现在残余的辽东、辽西两郡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中。这一点是高原听说燕国派出使臣。來向自已讨要蓟京之后。做出的决定。
在战国七雄中。燕国是相对另类的一个。一方面燕国的历史最久。又是周室的最后一支。更多更快章节请到。因此在燕人心里。往往以正统自居。瞧不起其他几国。但燕国偏偏又是七雄中最弱的一个。仅仅只是在燕昭王时期强大过几年。而且影响力也仅限于东方。最大的成绩也就是差一点灭了齐国;另一方面燕国是合纵中最不安定因素。由其是在早期的合纵中。燕国屡次背盟。导致合纵失败。而在战国后期。秦赵争雄。赵国位于秦燕之间。为燕国挡住了秦国的兵锋。按照唇亡齿寒的道理。燕国应当与赵国交好才对。但不知为何。燕国偏偏要与赵国为敌。毎一次赵秦大战之后。燕国都会出兵进攻赵国。结果每一次都被赵国打得大败……损兵丧地。而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如果燕国想扩大疆土。也应该去进攻一向不重武备的齐国才对。为什么偏偏要去遭惹公认兵锋最强纵失败。
不过高原懒得去研究燕国是什么心态。既然燕国是一个不安定因素。那么就尽早将这个不安定因素减除掉。永绝后患。才是最好的办法。正好大战之后。各国都要休整几年此会进入几年的安定期。不会有大规模的战争。正是彻底灭亡燕国。消除不安定因素的大好时机。而且现在燕国只剩下辽西、辽东两郡。己是衰弱之极。和其他国家也沒有领土接壤。因此不会有国家來救援燕国。根本就不甘一击。
而听高原说了自己的这三点构想之后……宁戚道:“主公所说这三点。都是应当立刻施行之事。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两件事情。更为紧急。这两件事情如果不解决。主公所说的这三点。都难以行施。”
高原也怔了一怔。道:“还有那两件事情。这么着急吗。”
宁戚、申慎、耿忠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宁戚笑道:“请主公先称王建国。然后再施行主公的那三点建议。”
高原听了之后。也不仅笑了起來。道:“我还以为是什么要紧的事情。原來是这两件事情。”
申慎正色道:“主公且不可以为这两件事情无关紧要。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周室已亡。群雄无首。秦楚齐燕各国早已称王。而现在主公刚刚大胜秦军。现在已有彊域千里。带甲数十万。足以与秦楚齐并尊。而主公现在乃以武安君为尊号。实在是名不付实。而且对于我们设官封爵也多有不便。既然秦楚齐都己然称王。主公又为何不可称王。”
耿忠也道:“而称王必要建国。现在主公已拥九郡之地。区区一个代郡。己不足以为号。公文來往、布告公示。诏书政令等等也都有诸多不便。因此理当建立国号。以求名正言顺。”
高原点了点头。虽然他一向不在意这些虚名。但如果真的是众望所归。也不会拒绝称王建国。而且他也明白官员们的心里。封君
虽然现在代郡仍然施行周制的士、大夫、卿三级官爵制度。而封君虽然要超于士、大夫、卿三级官爵之上。但仍然还是一个臣下的封号。更不用说秦国在封君上面还设了关内候、列候两个爵位。在名议上比封君更高。因此现在高原仍然还是用武安君的称号。当然是多有不更。同时也影响了代郡其他官员的晋升。虽然封君也好。封候也好。不过就是一个名号而己。但不是所有人都和高原一样。不在乎虚号。
另外高原也想到。以自己现在的实力。还有大败秦军的功绩。就是称个王也说得过去。既然大臣们都劝自巳称王。也就不便拒绝。而既然是称王。当然也就要建立国号。这样说起來也好听一些。因此也点了点头。道:“既然大家都这样认为。那就依大家的意见吧。”
三人听了。也都一阵欢喜。齐声道:“多谢主公。”
但高原想了一想。又道:“不过此事先不可声张。因为齐楚两国的使臣马上就要來到代郡。既然要结成三国同盟。那么称王之举。也就不能不顾他们的感受。先听听齐楚两国的态度再说。不要让他们觉得过于突然了。”(中文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