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了张府,就到了饭点了,赵嬷嬷已经把饭菜做好了。
吃过午饭,张柔小憩了会,醒来也不愿意起床,就在被窝里醒神。
想到她今天给出的图纸,披着斗篷下了地,拿出一个盒子。
这个盒子里头都是宝贝,都是她根据上辈子的一些模糊记忆进行二次加工的图纸,其中戒指的最多。
她要把卖出去的两张图纸找出来,做上记号,让自己心里有个数。
然后又拿出来一张白纸和炭笔,开始画房子。
自己的家,想要住的舒服一些,就得好好改造。
熙朝的盖房技术还是很可以的,二层楼并不是难点,三层楼都不少呢。
集市的商铺很多都是二三层的。
所以她的担心并不是怎么盖二层楼,而是怎么把二层楼好好规划。
她要做的是细节。
张柔索性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要求,她想要地龙、浴室、马桶、衣帽间。
地龙是为了应对冬天的,到时候再弄个加湿器,再冷的风雪她也不怕了。
熙朝是有地龙的,她虽然没住过,但是在国公府听过。
不过听那意思,也跟火炕差不多。
她不弄那样的,她要做管道,其实也好办,就是在地上弄上几排陶瓷管,然后用隔空铺木板。
她也不打算每个屋都弄成地龙,就把正房一楼弄上就好了。
再说浴室,其实有浴桶,她挺满足的,但是不够干湿不分离,最好弄个浴室。
淋浴也可以搞搞。
她都在张记弄出来了洗手台,稍微修改一下,就能当淋浴用。
接下来是马桶,这个也简单,她可以找个小窑厂,定制几个坐便马桶。
抽水那套她不会,也就不做。
可以在厕所里放个水缸,用完手动冲水。
她也不用惦记弄管道,先不说官府让不让,她也不会防臭阀门啥的,到时候不得一屋子臭味啊。
挖一个大坑就是了,粪便多了还能肥园子。
只不过这样,就不能弄室内厕所了。
这离她初衷有些背道而驰。
张柔在马桶那儿打了个问号。
然后支着下巴开始思考,一院和二院之间是有空隙的,现在都是她家,她想怎么用都可以。
所以在二院靠着一院这边盖个厕所地方足够,到时候从墙上开个门,人还是可以在屋里直接去厕所,也勉强算是室内厕所吧。
最后是衣帽间,放到单独浴室外头,洗了澡换衣服一条龙,然后推门就是厕所。
完全没有问题。
这样西屋就要分成两个屋子,卧室和浴室衣帽间。
那她就不做对称的房子,西边的屋子空间要大些。
张柔披着衣服,看着图纸查缺补漏。
嘴巴里嘟嘟囔囔,“浴室要暖和,可是避免不了地总湿,不能用地板,也就铺不了地暖,可以考虑弄成火墙。这个衣帽间还需要不少挂钩,都弄成木头的吧,便宜啊。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呢?”
一时真想不出来了。
张柔将衣服穿起来,准备回头问问桂花婶和三哥的意见,采众家之长么。
把图纸折叠好放进盒子。
她计划用两个多月来画这份图纸,所以并不着急。
慢慢画细细改。
她又拿出祖母绿扳指,是现在送呢,还是以后再说。
想想,还是等些日子吧。
所以她有大把时间赏玩。
祖母绿真好看啊。
又将首饰盒里的珠宝首饰捋一遍,她还有四个免费镶嵌名额呢。
都给弄个算了。
她暂时不打算给东裕隆新图纸,就怕掌柜的以为很容易得到,到时候就不好讨价了。
她不能总用免费镶嵌当设计图工钱的,那哪有那么多首饰需要镶嵌。
不过也可以谈谈首饰翻新。
比如一些金银首饰,重新炸一炸,做个现在的款式,也不错。
张柔对着镜子又臭美一会,才出门,去东屋敲门,人居然不在。
没在屋里,大概就是在厨房了。
张柔将斗篷穿好,鼓了鼓气才出门。
外头真冷啊。
张柔的猜测很是正确,桂花婶果然在厨房,那个会做白案的女奴也在,所以这是在考核么,“娘。”
“今天睡了这么长时间。”桂花婶冲着张柔摆摆手,让她过来,给她拍雪。
“我早就醒了,在被窝里待着了。干嘛呢?”张柔探头张望。
“让她做两样拿手糕点。”桂花婶现在思想也变了,不像刚出府那会,很是愿意亲力亲为。
她想的是,如果这人真有手艺,就留在家里。
以后给家里人做糕点。
家里的仆人有些少。
“那也不用看着啊,厨房又不暖和。”还能作弊怎么地。
“马上出锅了,刚出锅最好吃了。你尝尝,好吃的话,给自秀送些过去。”桂花婶说完这话,突然变了话题,“你又要买地皮又要盖二层的房子,家具重新打,钱到底够不够啊?”
张柔真想立马回去把账本丢给桂花婶,她家三个铺子可是很挣钱的好嘛。
就是那块地皮一点价不降,八百两也不影响什么。
而且要盖房子,怎么也得等到五六月份,天气彻底转暖才可以。
到时候三家铺子肯定又给她挣了一笔,而且盖房子也不是一次性付款,时间充裕的很,她一点不愁的。
到时候真的钱不够的话,可以考虑将外头那个房子往后拖拖。
办法多着呢。
而且马上第四家铺子就要开起来了,到时候每个月收入会更多。
“够!绝对够,您不是要用钱么,赶紧算,给我个数,回头就给您。”张柔很有信心。
桂花婶点点头,她明个就去元隆秀坊问问价去,要是太贵就去别家看看。
至于凤冠还是去东裕隆吧,别的银楼她看不上。
“娘,做的是什么啊?”张柔闻到味了,快好了。
“山药枣泥糕和山楂糕,都不是太难的。”桂花婶是内行,所以知道,越是简单的越考验手艺。
“好久没吃山楂糕了。”还有些想念。
她想起来,当年她和桂花婶在国公府,还做过山楂馅的包子呢。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们娘俩也有人伺候了,看着别人为她们做糕点。
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