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不到半盏茶功夫,灰色浓云愈滚愈近.村内黯然无光.空中传来了簌——簌——的骇人声.接着噼噼啪啪全身土黄色的虫子,铺天盖地而来.
在外乘凉的一老妪,见此情景立即跪下,两手合拢面向苍天,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天啊,要保佑,要保佑!
周围的十多人都被她的祈祷惊呆了.
村里一位同族老人好像明白了什么,立刻大喊道:蚂蚱爷显灵了!
村民所说的蚂蚱爷便是飞蝗,刹时间飞蝗便到了头顶,遮天蔽日,时起时落,空中地上,上下交织,落在树上黑压压的,胳膊粗的树枝压得上下忽闪,一个劲地叫,边吃边拉屎,只听谷地里轰隆轰隆的嚼食声,哗啦哗啦的落屎声,他们无计可施,揪心地看着绿油油的谷苗,不一会被蝗虫啃成了光秆……
……
范长风与董少卿急急来找李陶.
这个消息朝廷知道了吗?李陶听罢皱着眉头道.
应该还不知道.董少卿道:我们的消息是由汴州商号直接由快马第一时间报来的,若由里正报给县衙,县衙报给州府,州府再报到朝廷,估计要到三日后.
范长风点头道:看来,我们的分号传递消息,的确比朝廷的驿站快些.
李陶没有说话,只是低头深思起来.
毫无疑问,汴州出现了蝗灾.
蝗虫的习性很奇怪,当年份风调雨顺之时,植食性的蝗虫一般会分散单独生活,不会造成蝗灾.可是一旦某个地方出现旱灾哪怕是轻微的,植物数量减少,大量蝗虫攀附于少数植物之时,蝗虫之间会因为大腿的相互碰触而改变生活习性.它们会变得喜欢群居,大量的群居蝗虫会大量繁殖,然后,形成一场吞噬天地间一切植被的风暴,这就是蝗灾.
这些与人类争夺秋收口粮的蝗虫的吞噬能力相当恐怖,只需要半天,蝗灾所覆盖的田野就会只剩下裸露的大地,凡是能够入口的一切植物,包括高大的树木的叶片,到低矮的苔藓.一切绿色植被都会成为蝗虫的口粮,大量繁殖的蝗虫在几十天后又会加入对植物的掠夺.
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民,望着满天的飞蝗之时,悲怆的痛哭毫无作用,往往发生蝗灾的年份.都是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的惨状.
绝不能让这样的情况发生,想到这里,李陶对范长风与董少卿道:此事非同小可,你们抓紧时间,动用商号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做好以下几件事情.第一,大量调集粮食到河南道.特别是汴州,越多越好,.第二,从长安总号与别处分号调集人手前往汴州,等待命令.第三,筹集大量现钱.以备急用.
二人知道事关重大,点点头转身匆匆离去了.
李陶在屋内踱了几步,又让人将华云峰与宋林找来.
不一会,华宋二人便赶来了.
李陶也没有废话,将汴州蝗灾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道:二位回去后,尽快去查古方,一定要找到治蝗医,这可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计.
我们会尽全力的!
……
李陶做好一切准备,剩下的只能等了.尽管他也知道救灾如救火,但必须要等朝廷最终的决断,不然他什么也做不了.
三月初九的夜晚,四方馆的一间书房内,有个老者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宰辅姚崇.
自从姚崇做了首辅后,李隆基对姚崇言听计从,而姚崇对玄宗也是竭尽全力,君臣之间亲密无间,配合默契.姚崇虽然做了宰相,刚开始还没有府邸,就住在罔极寺里.
寺院里花木葱茏,蚊子比较多,有一次,姚崇得了疟疾,只好请假休息.李隆基见不到姚崇,急得不得了,不停地派使者去探视,一天就派了几十个.
姚崇既然休息,就只能由另一位宰相卢怀慎主政.卢怀慎每次到李隆基那里去奏事,只要说得合了李隆基的心思,李隆基总会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吧?一旦说的不合玄宗的心意,玄宗马上就会说:怎么不先和姚崇商量商量再来!
后来,卢怀慎觉得总跑到寺里向姚崇问计也太不方便了,干脆上奏李隆基,让姚崇搬到四方馆一边养病一边办公算了,让他的家人也到这里来伺候他.
四方馆是大唐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可以住宿.
玄宗一听,马上答应了,催着姚崇搬家.
姚崇却再三推辞:四方馆里有许多档案文书,住进去不方便!
李隆基却不在意:设四方馆,是为了国家.今天让你住进去,也是为了国家.若没有制度限制,我恨不得让你住到宫里来,四方馆算得了什么,你就不用推辞了!
李隆基对姚崇如此信任倚重,这便是对他最大的认可了.姚崇也感激涕零,恨不得为玄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阁老!蓝田王求见!姚崇的老管家进门来禀报道.
蓝田王?姚崇皱了皱眉头.
李陶是宗室,能力毋庸置疑,对陛下有大功,深受陛下信任,但他素来低调,很少参与政事,所以也很少单独拜访过自己.像今日这样夜晚来访,这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快快有请!
老姚,好久不见了,怎么样?最近可好?
李陶每次见姚崇都很是热情,始终沿用着在潞州时的称呼,姚崇现在虽然已经贵为宰相了,可听了李陶的称呼还是觉得很亲切.
托蓝田王的福,老夫一切都好!姚崇呵呵笑道:里面请,我这里可是有好茶的!
好好好!李陶也不客气,随着姚崇进了书房.
二人坐定后,姚崇问道蓝田王可是稀客,不知今夜……
李陶笑道:老姚,我们俩是老相识,就不兜圈子了,我有一事要你帮忙.
蓝田王开口求人可是很难得,说吧,只要是合情合理我又能办的,决不推辞.姚崇的话说的滴水不漏.(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