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法国之旅(二 阅读至0%

第5章 法国之旅(二

书名:茫情生处 作者:蓝月儿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8 23:14
    我来看看接下来是埃菲尔铁塔,等到来到这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了,可是埃菲尔铁塔四周却灯光闪烁,很是美,没有想到夜里的埃菲尔铁塔,居然是这样的好看,这样的美。
    这一天里,这是在我过去里从来没有感觉到过的放松,原来自己也可以活的这样的轻松。
    可是在回到安静的酒店时候,寂寞就悄悄的降临在身上,以后真的就是一个人,得觉得坚强,不可以再退缩了。不断的给自己打气,希望不要太想念那是个人。
    第二天起来的时候,看到脸色很是苍白,用手狠狠的拍了几下,看到终于有了点血色了,才停止自虐的行为。加油,馨宁你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需要时间,时间可以解决一切的。
    拿上了包包,我又开始我的旅行了。
    我看一下,接下来是卢浮宫卢浮宫(PalaisduLouvre)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占地约45公顷。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其画廊长达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馆藏品达40万件。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一层展出雕刻,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八十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著称。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内部平面130×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顶始终未建。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于19世纪重修,只有三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那好吧,今天就行玩这两大景区好了,坐车来到了卢浮宫卢浮宫,进入里面来到一层中看到各种各样的雕刻,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不愧是卢浮宫卢浮宫。看完了一层的雕刻后,来到二层,一进入里面,丰富多彩的油画就展现在我的眼神,是那样的壮观,一副副的欣赏下来,感觉到画中作者所要说的话言,感觉真的好奇怪。对于第三层,我是充满了期待。三层也同样的没有叫我失望,一副副简单而又充实的手笔,是那样的真切,就如同亲眼所见一样。不过,对于彩粉画,我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从这里看过之后,也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彩粉画。
    从卢浮宫卢浮宫出来,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原来看着这里画果然能让人的心情不一样啊。
    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著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大门上雕刻也是精巧无比,多为描述圣经中的人物,大门正中间则是一幕「最后的审判」。左右两边各另设一个大门,左侧大门是圣母玛利亚的事迹,右侧则是圣母之母-圣安娜的故事,每一个雕塑作品层次分明工艺精细。走入圣母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著柔和的气氛。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Pieta),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
    看到这里,我默默闭上了眼睛,向圣母进行祈祷。也希望她能让我走出过去的阴影,不再受到伤害,能够快乐的过着以后的每一天。
    随着我又来以了圣母院第二层楼,第二层楼是著名的玫瑰窗,色彩斑斓,可不仅仅是装饰,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藉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院内摆置很多的壁画、雕塑、圣像,因此前来观览的游客络绎不绝。感觉到了这里人多,想独自一人有片刻的宁静,所以我又紧接着去了圣母院第三层楼,也就是最顶层,雨果笔下的钟楼。从钟楼可以俯瞰巴黎如诗画般的美景,有欧洲古典及现代感的建筑物,欣赏塞纳河上风光,一艘艘观光船载著游客穿梭游驶于塞纳河。感受到了这里美,是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这更加加深了我以后的道路,希望在有生之年,用双足去游遍各国各地的风情地貌。
    从巴黎圣母院里出来,还是很不舍的回头去看望这神圣又美好的地方,喜欢的很喜欢,这里我从未享受过的宁静。不过再美好的地方,也是要离开的,但是那美好的景像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中。
    回到酒店,我拿出了那本书,看了一下明天要去的地方。
    先贤祠 先贤祠(lePanthé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大仲马、居里夫妇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2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Nationald&39;artetdeCultureGeorges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先贤词?原来还有这个地方啊,真是没有想到这里安葬着这么多伟大成功人士,看来明天的确得好好的看看。
    来到先贤祠,光他的外型就让我很是吃惊了,建筑平面成希腊十字形,长100米,宽84米,高83米。设计非常大胆,柱细墙薄,加上上部巨大的采光窗和雕饰精美的柱头,室内空间显得非常轻快优雅。沿着正面的一道台阶可进入这座圣殿的门廊。廊前有22根立柱支撑着三角楣。1831年,大卫·当杰斯在这块三角楣上创作了浮雕《在自由和历史之间的祖国》。下面是著名的铭文:“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巍峨的圆顶笼罩了整座建筑。围绕园顶的底座装饰着一条考林辛式柱廊。山墙壁面上有著名雕刻家P·J·大卫·当热的大型寓意浮雕:中央台上站着代表“祖国”的女神,正把花冠分赠给左右的伟人;“自由”和“历史”分坐两边。看到这里我知道了这件作于1831年的浮雕是大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真的很是宏伟,让人敬畏。
    继续往里走,本堂与侧廊之间的上部设计一反传统基督教教堂的作法,不用拱顶,而用带帆拱的扁平穹顶。中央穹顶是立面最突出的部分,直径达21米,有三重结构。内层穹顶上开圆洞,空间直达中层穹窿,其顶离地近70米。1849年,物理学家傅科利用从穹顶上悬下的摆锤,完成了著名的证明地球自转的实验。穹顶外包铅皮,由高大的鼓座承托。鼓座外部环绕科林斯柱廊,由于柱身比例纤细而且根根独立,因此显得秀美有余而雄浑不足。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