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雾沼筑 阅读至0%

第17章 雾沼筑

书名:男色在手,天下我有 作者:百里冥幽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8 23:08
    照理说沼泽地动、植物丰盛,但是水质含盐碱,并不适合人饮用,人不吃东西喝水还能撑住,若是不喝水,那没几天就翘辫子了,看样子老乞婆在这住了不短的一段时间,难道就是因为天天喝盐碱水才干巴成这样吗?噗!哈哈哈!~~
    呃……难道我也得跟着她喝这样的水吗?会死人滴啊!~晕!不要啊!
    跟着老乞婆脚步的一行人左拐右弯,绕过危险的沼泽地,攀上一个小山坡,终于在山坡的那头,见到了老乞婆所说的雾沼筑,还真是在迷雾岭中沼泽地上盖的“雾沼筑”啊!
    远处有一座像是戚小敏原世界扶桑国的富士山一样的雪山,近处泛着点点蕨类植物的浅水,像是用石块堆砌而成颇高的底座上坐落着一座土黄色夯土建立而成古色古香的三合小院,像模像样的有个拱门,里面左边小屋有两层,中间和右边都是平房。
    【所谓夯土版筑,就是用木棒(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而建造起来的楼房。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从考古发掘上来看,我国这种夯筑技术的最古遗例,是在河南省汤阴县叫做白营子的地方,它是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的遗址。公元前ll世纪(商代)以后,这种技术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许多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都是用夯筑技术建造的,特别是夯土台基成为建筑物的必有通式。在四千多年前的大禹王时代,不仅利用这种技术建造城池宫殿,而且用于修堤筑坝,治理水患。现尚存河南省安阳、郑州等三千余年前的城池宫殿遗址,都是利用夯筑技术建造的。郑州的商城遗址四周总长6960m,采用分段版筑逐段筑成,质地相当坚固。这种夯筑技术伴随着汉民族的迁徙,从黄河流域跨过扬子江,向江南地区传播,直至传播到福建省西南部、广东省东北部、江西省南部的山区农村。
    随着汉族南迁,从唐代开始,福建、广东、江西的夯筑技术逐渐发达,到了明代,福建西南部山区农村造房屋都以粘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并利用夯土技建造,这种夯土技术已到了巅峰水准,建造的楼一般皆为三四层,高达五六层,有的高度超过20米。北宋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1尺一0.33m),则高九尺,其上斜,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而现在福建大部分建于明清时代的土楼,是中夯土版筑技术经几千年积累提高的技术结晶,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实物,这种夯土墙的技术水准到了高度与宽度之比是25:1的登峰造极境界,可谓是对古代夯土技术的一大贡献。
    福建土楼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推向了顶峰,现已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对比明清时代福建土楼的夯土墙就可知道土楼人对夯土技术发展的贡献。
    以南靖县典型土楼为例:圆楼怀远楼,其外墙总高12。28米,底层墙壁厚1。3米;方楼和贵楼外墙总高13米,底层墙厚1。3米;高厚比达到10:1。若按宋《营造法式》的规定建造土楼,则底层墙厚要做到4。1—4。3米。福建土楼比宋时做法足足减薄了近3米,更不用说在永定县一些五凤楼中高四五层的主楼,其内外墙厚度不过50至60厘米。可见在明末清初,福建的夯土技术已经达到了巅峰。
    福建古代工匠在土楼建造中从地基处理、夯土墙用料、墙身构造以及夯筑方法诸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正因为如此,福建土楼的夯土墙才能做到这样薄而又能达到坚固和抗震的要求。
    首先是夯土墙的用料。土墙以土为材料,土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土墙的坚固性。福建土楼所在的地区山多土多,建楼均可就地取材。一般选用黏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如果黏性不够,还要掺上“田岬泥”(又称“田底泥”,即水田下层未曾耕作过的黏土)。一般净黄土干燥后收缩较大,夯成土墙易开裂,含砂质则可降低缩水率以减少土墙开裂,有的掺合旧墙的泥土(老墙泥)也可以减少土墙开裂。掺黏土是为了增加黏性,保证墙体的整体性与足够的强度。由于各地方土的含砂量千差万别,因此黄土、黏土及老墙泥的配合比例完全由经验确定。通常不能直接使用生土,而要把生土与掺合的田底泥等反复翻锄,敲碎调匀,而且翻锄得越仔细、堆放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实际上是促使土壤中的腐殖质通过发酵流失(俗称“熟化”),这样的泥土版筑成的土墙强度高且不易开裂。
    闽南沿海土楼夯土的用料更为讲究,通常用“三合土”即黄土、石灰、砂子拌和夯筑,有的土中还掺入红糖和秫米浆,以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这样的土夯成的土墙铁钉都难以钉入,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此外,夯筑时对土中含水量的控制,也是保证土墙质量的关键。含水量太少,土质黏性差,夯筑的土墙质地松散,显然不结实;含水量过多,土墙无法夯实,水分蒸发后墙体容易收缩开裂。通常施工中依经验掌握,熟土捏紧能成团,抛下即散开就认为水分合适。
    其次是墙身的构造处理。墙脚用卵石干砌以防洪水浸泡。墙厚从底层往上逐渐减薄,外皮略有收分,内皮分层退台递收,一般每层减薄3至5寸(约10—17厘米),这样在结构上更加稳定,又减轻了墙身的自重。为增加墙身的整体性,土墙内还配筋,即在水平方向设置“墙骨”。通常的做法是将毛竹劈成一寸多宽(约3—4厘米)的长竹片,作为竹筋夹在夯土墙之中,墙的高度方向每隔三四寸(约10—13厘米)放一层竹筋,其水平间距约6至7寸(约20—24厘米)。也有用小松木枝、小杉木枝作墙骨的。两枋之间配长的竹筋拉结,客家人称之为“拖骨”,即在模板底伸出,比模板长一二尺(约33—66厘米)。由于夯筑中上下枋之间在各层均错开以避免通缝,所以加上墙骨、拖骨的拉结使墙的整体性大大增强。
    在方形土楼中,外墙的转角处还要特别布筋加固,即用较粗的杉木或长木板交叉固定成“L”型(当地称“勾股”),埋入墙中,通常每三“版”土墙放一组“勾股”拉结,以增强墙角的整体性。
    闽西的客家人在夯土墙施工中,有一套科学的夯筑方法,当地称为“舂法”,其操作要分三阶段完成:首先是沿墙的厚度与长度两个方向间隔2至3寸(约6。6—10厘米)舂一个洞,每个洞要连舂两下,客家人称为“重杵”;然后在每四个洞之间再舂一下,客家人称为“层杵”,最后才舂其余的地方,“重杵”的目的是把黏土固定住,才能确保舂得密实,如果无规则地乱舂,黏土挤来挤去,厚度这么大的土墙就很难夯得均匀,夯得结实。夯好之后还要用尖头钢钎插入土墙,通常凭经验以钢钎插入的深度来判断土墙夯筑的密实度,这种严格的检测手段也是确保土墙质量的重要环节。
    此外,福建土楼土墙的夯筑是分阶段有序地进行的。土楼每层的层高约3。6米,通常分两个阶段夯筑:第一阶段夯筑八版,每版高40厘米,然后停一两个月,第二阶段待墙体干燥到一定程度,再夯第九版,随之在土墙上挖好搁置楼板龙骨的凹槽,槽的深度随龙骨的大小有所变化,以保证楼面的水平。搁好龙骨后,不等墙体干燥即可重复以上两阶段夯筑法,夯筑第二层楼的八版,如此直到顶层。这样分阶段夯筑,不仅便于挖槽,使搁置楼板龙骨时墙体有足够的强度,而且又能配合农家耕作季节,分阶段地农新生空隙施工。
    因为土墙高度大,又有相当的厚度,由于自重和上部荷载的作用,以及本身干燥过程的收缩,整个墙体在施工过程中变形是比较大的,因此如何保证墙体变形之后仍能保持垂直,这是夯土墙施工的一大难点,除了施工中不断检测之外,客家人还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保持土墙垂直的经验。由于日晒和风吹的作用,土墙的两个面干燥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向阳面即先干的一面较硬,后干的一面相对较软,在巨大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后干的一面压缩变形较大,因此土墙会倒向后干的一侧,民间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太阳会推墙”。因此他们在夯筑土墙时,依照常年积累的施工经验,有意识地使土墙微微倒向朝阳的一侧,这样,待土墙筑好之后会自动调整为垂直。有时刚建好的土楼还很难对夯墙质量下结论,要待一二年后,土墙干透了若还能保持垂直、稳定才算高质量。这些夯土施工经验直到今天还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嘿嘿,顺便鼓吹一下伦家的家乡——福建省,南靖土楼可是世界文化遗产啊,亲们有空旅游的时候别忘了考虑一下来伦家的家乡福建看土楼,吃农家味哦!】还有云水谣古镇,“云水谣古镇”原名长教,那里山川秀美、人文丰富。据了解,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南靖县长教风景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省内最高最大最为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一条百年老街、千年古道。溪岸边,由13棵百年、千年老榕组成的榕树群蔚为壮观,其中一棵老榕树树冠覆盖面积1933平方米,树丫长达30多米,树干底端要10多个大人才能合抱,是一棵目前我省已发现的最大的榕树。榕树下一条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鹅卵石古道伸向远方,据考证是长汀府(龙岩市)通往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经之路。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长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至今,这些老商铺大多还保留着木板代墙的特点。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土楼。这些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目前保存完好就有53座。这些土楼姿态万千,除了有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及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外,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土楼风景别具一格。
    云水谣古镇也是漳州著名的侨乡。据《长教简氏族谱》记载,长教简氏族人从第四世(明宣德年间)至十六世陆续开始向外迁移,到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及台湾、香港等地谋生。现祖籍长教的台湾人就有23万之众,近年来每年都有150多名以上的台湾人不远千里,回古镇寻根谒祖。
    云水谣古镇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电视导演、制作人到此取景拍片。1997年至今,已有《寻找远方的家园》《沧海百年》等8电影、电视剧、MTV在这里拍摄取景。2005年年底,由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名誉主席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也曾在此拍摄。咳!跑题跑得老远老远了,亲们记得来玩哈!】
    小楼前一块水地不规则地插着几十根木桩,看上去应该是练武所用的。由于距离远,戚小敏并未看的非常详细,只是默默想着一个问题:“老乞婆难道不是一个人住的吗?搞那么复杂的屋子干嘛?!”
    望着即将在这练武成长得住十几个年头的地方,戚小敏扶额叹息,洗澡怎么洗啊?难道要跟老乞婆一样不洗全身馊气熏天吗?
    一行人好不容易徒步走到小院底下,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出来了,用大卵石筑的地基上只有几个略微凸出的地方,拥有轻功的人是很容易跃上的,但是没有轻功根基的人则是异常难爬得很,怎么上去?一行人犯了难。而老乞婆早就几个起伏蹬了上去。
    “老乞……师母啊!我们怎么上去啊?!”戚小敏一阵火大,尖声吼着。
    “为师听得见,那么大声干什么啊!不过徒女还真是厉害啊,小院里的马骝(猴子)什么的那些烦人的小东西你一吼都跑光了,哈哈哈!”抽风的独孤不败在众人身后走出来,什么时候下来的?看都没看到。还真是显摆!有武功了不起啊?!回应他的只有众人的无语和戚小敏的白眼。
    “那个谁,你不是有点武功吗?你驮他们上去,徒女他爹,把徒女给我,我带她上去有活干。”老乞婆……独孤不败得得瑟瑟地走到林书瑞身前站定。
    还是林书瑞善解人意,很快便开口:“前辈,夜焰年纪尚小,要他一人带四人上去恐怕颇是艰难。”话还没说完,独孤不败不耐地挥了挥手说道:“他那练的不知道什么破武功,烂得本尊一个指甲盖都能置他于死地,既然在本尊身边,本尊自会调教他,免得连累本尊一块被人耻笑,不改也得改!照本尊说的做,不做自己衮!”
    众人皆感无奈,独孤不败说得也是有理,就夜焰有练过,其他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男子,都已成年,学估计也学不精了,没法反驳,只好同情地看着夜焰。
    反观夜焰,倒是镇定,身子半跪,对独孤不败拱手作揖说道:“谢前辈教诲,夜焰这就照做!”
    接下来,夜焰先是自己跃了上去试了试,便原路返回,将林书瑞,柳材,白路枫,颜藕一行人慢慢背上院庭,颇是艰苦,耗费了不少时辰,而独孤雷虎和戚小敏被独孤不败一手一个,几个纵跃抱上了小院。
    从夯土拱门而进,入目的便是一地不知道什么动物的米田共(繁体字来的),像是很久没有人居住了,蜘蛛网到处都是,布质门帘满是灰尘破败不堪,木质门扉和窗扉受潮呈暗色,斜斜挂在框上,整个一片狼藉。
    恶心死了!跟老乞婆一个样,狗窝猪圈都不如啊!戚小敏真想对天长啸。
    独孤不败将两个娃娃抱上来之后,转身朝右边的平房而入,不例外,到处蜘蛛网,木质旋转楼梯将1、2层连接起来,“挺有设计感的嘛。”戚小敏砸吧砸吧嘴,“这是要上楼吗?”念头刚起,便见独孤不败将她,雷虎和背上的洪毅3个娃娃一起带进了楼内一层靠左的房间,入目除了蒙尘的桌椅、衣橱外,还有一张床,看得出该是个厢房之类的房间,摆设甚是简单。
    眼见独孤不败向床走去,看着被尘土掩盖看不出原本色泽的床幔、床单,实在不想上那张床的戚小敏刚想开口抗议,独孤不败抱着她的爪一使力,便见整张床自动往前移动了约一米左右便停止不动了。后边该是有个空间的,机关吗?戚小敏双眼发亮,迫不及待地想去一探究竟。
    ------题外话------
    今儿个跑题特严重,实际上正文也差不多是日均更字量,大大们表殴偶哦!嘿嘿!为自己家乡旅游事业尽小小力量一下。大大们有空来玩呀!
    总攻大人,万年攻贵妃娘娘,美人攻,帝王攻皇后,群号多少啊?伦家能落个什么攻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