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天还没亮,寅时左右,全府就开始行动了。
因为墨家在大夜国的特殊地位,孝武帝对老太君尤为敬重。
听说,孝武帝今天会亲自过来给老太君贺寿。
可想而知,今天会来的人有多少,阖府上下忙忙碌碌,脚不沾地,风一样都不为过。
寿辰开席的时辰定在中午,老太君收拾妥当便移步福禄居偏厅,跟几位提早过来的诰命夫人闲聊家常。
辰时初,送礼的人就络绎不绝。
一直忙活了一上午,墨榆带着墨泽应酬男宾,柳莹雪带着墨璇应酬女宾。
临近午时,还没见孝武帝的身影,就连圣旨都没到。
私下里便有人开始议论,看来这墨皇贵妃并不是传说中的那般受宠吗?
墨阑脸上始终挂着得体的微笑,眼睛淡淡的扫向那堆,聚在一起八卦的夫人身上。
只那一眼,那群女人都感觉到了背后的凉意,瞬间闭了嘴。
可见,现在这墨阑的气场有多强。
这时,门外响起了一道洪亮的声音,“圣旨到!”
紧接着便是,“璃王给墨老太君祝寿。”
圣旨由璃王亲自宣读,内容无非是一些赞赏还有祝贺的话。
孝武帝没来,由亲王亲自宣旨,也算是给足了墨府面子。
璃王亲自将圣旨奉送到老太君的手上,接着朗声道,“老太君,皇兄让本王亲自给老太君行礼,恭贺老太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言毕,领着墨家一干人向墨老太君,行了一个大礼。当然,璃王只是躬身一礼,而墨家其他人则是三拜九叩行大礼。
老太君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但那始终高扬着的嘴角,显示她的好心情。
礼毕,老太君让人将圣旨拿去供在祠堂里,以告祖宗!
墨榆亲自去办。
之后便是酒宴。
酒宴无疑都是一样,吃吃喝喝。男席有璃王在场,女席有墨阑在场,所以整场酒宴都在规规矩矩当中渡过。
酒宴后,便是听戏。
酒宴一完,墨言便告诉老太君自己要先秋爽斋休息一下。看到墨言眼角周围的青色,墨老太君关心了几句,便让她回去了。
说晚些时候,再让周妈妈叫她到栖凤堂。
……
回到秋爽斋,墨言并没上床睡觉,而是倚靠在临窗大炕上,月牙白团锦绣梅花图案的引枕上,看着窗外一片金黄色的景象。
自从墨阑回来后,每次一闭上眼睛,脑海中便是当年孩子生生被踢掉,那血淋淋的场景。
压根就不想闭眼睡觉。
这些天华露时时关注着二房那边的动态,听说柳莹雪派人前往南疆,准备请蛊族族长解冥王身上的蛊毒,然后请冥王说服赛阎王,给墨阑调理身子,好让她尽快怀上孩子。
墨言心里冷笑,这两人想得未免也太简单了。以冥王的实力,怎么可能请不动蛊族的族长出面,怕是这当中有别人不知道的事吧?!
不过,请蛊族族长的事,她倒是可以推一把。
不是她仁慈,而是她想治好墨阑的身体,让她怀上孩子。然后,再生生弄掉她肚子里的孩子,让她尝尝眼睁睁看见自己的孩子,死在自己面前的痛苦。
如此一想,墨言便翻身起来,走到西梢间的书房,在一张纸条上密密麻麻写了一些奇怪的符号,待墨迹干了后,招来信鸽,将纸条往鸽子脚上一绑,又将它放飞。
看着没了踪影的信鸽,墨言坐回书桌旁,心里猜测着,今天孝武帝没来的原因?
记忆中,夜瑾曦是个极其守信用的人。
不知道是不是三年没见,他变了?
可惜了!
今天她本来准备好了重生后第一次见面的大礼,没想到错过了。
如此一来,不知道她何时才能再有机会见到他了?
心里有些着急,但墨言知道着急解决不了问题。再说,明年的选秀,她已经做好了准备。纵然今年之内没机会见到他,明年选秀后,她便有机会见到孝武帝了。
前后算来,左不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她还是等得起的。
眼下最主要的任务,便是摸清楚这侯府的底细,好慢慢夺得管家权,将整个侯府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有夺得管家权,才有机会找出墨榆陷害冷家的证据,从而扳倒墨家。
但目前柳莹雪的地位相当的稳当,不仅有个后宫得宠的女儿傍身,这些年更是将墨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墨榆对她信赖得很。
想要夺得管家权,首先得让墨榆对柳莹雪产生心隙,她才有机会得手。
墨榆心中唯一的痛,便是子嗣太单薄了,只有三女一子。
倘若他知道自己之所以子嗣这么少,都是拜这个‘贤妻’所赐,想必心里定会对她‘另眼相看’吧?!
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墨言可是相当期待,这侯府慢慢被自己搅浑的那天。
……
没在东梢间看到墨言身影的华露,刚走进西梢间,便看到书桌旁独自坐着,嘴角叼着一个古怪弧度的墨言。心里一顿,自家姑娘似乎跟三年前不大一样了,像是比以前懂事了一些,脸上的表情也丰富了一些。她真心希望自家姑娘,能慢慢恢复,这样就不会再让人欺负了去,就像三年前那般差点让人害了性命。
“姑娘,周妈妈遣人来传话,让咱们梳洗一番,然后到栖凤院。”
早在华露进屋的时候,墨言就知道了,她之所以没收敛自己的心思,也是想让华露知道她跟以往不一样了,这样以后有些事情吩咐她去做,才不会显得太突兀,“怎么不是周妈妈亲自过来?”
“来人说今天周妈妈忙得脚不沾地,就连老太君跟前的几位姐姐也一样,这才遣她过来的。”往日里老太君有话往这秋爽斋递,没让贴身的周妈妈过来,至少也会遣个一等丫鬟来。刚刚一看到来人是个生面孔,华露便问清楚了缘由。
话虽有道理,但墨言还是留了心眼,在换衣裳的时候,特意在衣裳里放了一些好东西,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