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废太子2 阅读至0%

第16章 废太子2

书名:宫女之我是害虫 作者:恨风月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8 22:57
    看着眼前的一切,结果我早就知道,只是没想到自己爱的人是这一切的策划者。哭笑不得!!!呵呵呵!!!
    忽然我想到那次南巡发生的事情,是我才服侍老爷子不久,素玉姐调到德妃娘娘的那段时间。我第一次跟着皇上出去,也是那次知道了他的秘密,也是他把暗卫交给我的那一次,是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思绪回到那个时候,好像一切还历历在目,就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样:
    夜降临了。
    轻纱一般的雾从江上、山上升起,沸沸扬扬、飘飘悠悠,浓如酒,淡如梦、薄如蝉翼,厚如棉絮。整个金陵城笼罩在飘渺的雾海中,若隐若现的殿堂楼阁如仙宫玉手一般让人琢磨不透,似仙如幻,亦真亦假。
    雾锁重围的荣国府大观园稻香村内,一片静寂,如炽的长明烛丝丝燃烧着,照得满座人脸色惨白。
    康熙铁青着脸把两份折子摆在面前,不知道京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太子这次没有跟来想来是他又弄出了什么事情吧。这个老爷子宠爱着的儿子还真是不争气。
    过了许久,皇上才用颤抖的手点着折子说道:“如此大逆不道之子留之何用,枉费朕的一片心血,贪色贪财,上愧于君,下愧于民,如何但当一统天下之大任,如何惩罚,你们几个内大臣拿个主意吧。”马文。曹寅。隆科多与张廷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沉默不语,康熙气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等为朝廷股肱之臣,在这非常之际,连个主意也不能拿,要尔等有何用?”马文向曹寅使个眼色,曹寅只作没看见,仍然低头不语。马文心里道,这四个人论资格他与曹寅资格最老,隆科多只是近年才补进的一等侍卫,挤入内大臣行列。这次南巡途中因扬州救驾有功受到皇上特别青睐。张廷玉是进士出身,因为其父大学士张项的关系,再加上此人写了一手好字好文章才被破例提升南书房。此次南巡本业是让李光地前来,因为李光地年纪大了,才让他跟随皇上身旁整理各地秦折,论资格他无权参与这样的会议,只因为他也得知太子惹出的两件大事,(陈美人被杀之事和贪赃枉法之事)皇上才让他旁听并作记录的。两位年轻人有自知之明不敢妄言,曹寅又怕说了不合皇上心意面不愿说,只好自己先开口了,挨骂与否也得硬着头皮打头炮了。
    马文揣测一下皇上的心意,然后才说道:“论罪二阿哥当除去太子名位,但二阿哥被立为太子已久,协助皇上处理内外事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二阿哥是初犯,抑或是受他人撺掇所致。孔子也说: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应当给二阿哥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这点出发,理应从轻处罚以视后效,曹军门,你以为呢?”
    曹寅见马文直接点到自己,知道不得不开口了,只好直言说道:“续统之事岂可轻言废立,太子虽有错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之事,废去太子之位何人有德有能立作储君呢?依愚臣之见,可将太子圈禁起来闭门思过,但不可夺其太子之位,也许太子闭门反思之合会以耻为鉴,虚心求学,将来成为一代名君英主呢?此等先例屡见史册,请皇上三思。”
    康熙余怒未消地说:“人恒过然后能改!你们也听说过‘屡教不改&39;的例子吧,以朕看来,胤礻乃就是这样屡教不改之人。当年朕让他监国就曾有对朕图谋不轨之心。这事马中堂十分清楚。朕对此并没有深究,目的就是让他知错能改,修德养性,使自己行为合于天合于地,合于国合于民,这多年来他不但毫无悔过之心,反而奇骄至奢,暴戾不仁,外结交廷臣,内勾引宫监,权势膨胀,利欲醺心。令他监国执政,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负责财务,国库空虚亏耗加倍,让他负责河务,河道连年淤塞,河水泛滥,灾疫遍地。虽为兄第却无长者之范,虽是太子,支无太子之德,如此无德无才无能无信之人怎能再当续统储君,祖上知道也会责怪朕为君不明,太子不废,怎能让天下人心服口服?朕的心觉得惭愧。”康熙这番有根有据的言辞言马文与曹寅面面相觑,皇上的意思十分明白,看来他们二人保不住胤礻乃的太子之位了。
    本来二人还想说些什么,可看皇上的决意已定,也就不再说什么。边上的两个年轻人,也不闭口不言。
    康熙心里多少还是不愿意废了太子,毕竟那是自己最宠爱的儿子,可是不做又不可,实在两难。
    看了看这四人,开口问隆科多:“以你之间,朕的那位阿哥可以立为皇储呢?”一句话,余下三人全都看向了他。
    那想到皇上会问自己,可隆科多也不怕张口就来:“众皇子可谓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无法评出高低,综合而论,大阿哥以称重见长,三阿哥以文采见长,四阿哥以务实见长,八阿哥以机敏见长,十三阿哥以率直见长,十四阿哥则以智谋见长。当然,其他阿哥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果从治理国家这一点讲,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都具有立为太子的资格,至于谁最有资格也应该经过长久考查后由皇上确定,不是我等做臣子轻言而定的。”很是让人听了忠肯的一番话。
    可曹寅却说:“皇上并没有作出废去二阿哥太子之们的决定,谈什么另立太子。”他也是硬称,皇上的意思他其实早就明白了,可是圣旨没下,还不好说。
    康熙示意不让他们争论下去,十分痛心地说:“朕也不想轻言废立,但是,事到如今也由不了朕呀,即然太子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朕只能告祭天地祖宗,废去他的太子之位,上合天意,下应民心。”康熙从痛心疾着中抬头。向一直没有发表任何见解的张廷玉问道:“衡臣,你的见解呢?”
    张廷玉已经猜透皇上的心思,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将胤礻乃太子之位割去已无法更改,但皇上并没有产生另立太子之心,先前那么问也只是权意之计罢了。如此看来,皇上还是想给太子一个机会。
    因此,张廷玉谨慎地说道:“太子的罪责本不可饶恕,但废立乃国家大事,稍一不慎会动摇国家根本,必须慎重而又慎。众阿哥本来就心存芥蒂,个个跃跃欲试,早有攫取太子之位之野心,倘若皇上再废去太子名位,势必引起新的储位之争,权衡得失,皇上不如先割去太子之位,令其闭门思过,等一年后再根据太子言行决定废立大事。”
    康熙听了连连含首,张廷玉这几句话正说到皇上心里。他有个习惯,自己想做的事却又不直接说出,而让近臣去说,他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
    扫了一眼众人,然后装作极不情愿的样子说:“就按衡臣所说的办吧,你等草拟一个昭告天下的诏书,将太子惩处之事颁布天大下。”
    太子被废的消息诏告天下,举国震惊。
    接着,是太子党的瓦解,许多与太子关系密切的官员接二连三的被撤职、降职,甚至充军发配。当然,也有人暗自得意,幸灾乐祸。
    太子职位空虚,平时那些早就垂涎三尺的阿哥们更是蓄积力量,跃跃欲试,一场新的储君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胤稹应该最是得意吧,没想到一趟江南之行竟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好处。笼罩在心头的一块浓云消失了,仿佛云散天睛一般,他又看到多日不见的太阳,心中充满阳光,心头升希望。
    这就是老爷子第一次废太子。
    而复立太子时,虽然也有他的一份功劳,皇上还封了他们几个阿哥亲王,我又看到了消沉的他,他的另一面,才发现自己那时就把视线盯上了他,只是自己还不知道罢了。复立太同样经过了很多的波折,可皇上心意已决做臣子还能说什么呢。应该让胤稹失望了好一阵子吧。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