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泬西新区 阅读至0%

第234章 泬西新区

书名:汉武挥鞭 作者:汉武挥鞭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10-21 04:15
    【62书院小说
    】
    秋祭过后,刘彻原以为可稍稍缓口气,过几天轻省日子,岂料朝堂又为扩建长安城之事闹得不可开交。一秒】,精彩小说免费阅读!
    随着近年长安周边的作坊不断增多,朝廷又刻意放宽工匠迁移至京畿三辅的诸多限制,长安城的人口数量骤然暴增。不算来往商旅,单是城中的常住居民,驻军,官吏和皇室宗亲,已然超过三十万。
    眼见大汉的工业化尚未开启,城市化却先行来临,太子刘彻甚感悲催。
    据史籍记载,汉朝的长安城最繁荣时也不到三十万人,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汉武帝大肆扩建宫殿,占据大半城区,把大量居民迁出城外的缘故。
    无论如何,此时的长安城已人满为患,即便中尉张汤心狠手黑,却仍难以阻止长安城朝着脏乱差的方向不断发展。
    怨谁呢? 当然要怨老祖宗,选的地不好!
    要知道唐朝的长安城最繁荣时曾容纳了近两百万人,依旧能不断增添新的宫殿群,可见是多么宽敞。
    如今刘彻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偏生就是没地方扩建。
    汉长安和唐长安其实只隔了块微微隆起的高坡,名为龙首塬。
    昔年汉高祖刘邦听了谋臣建议,决定定都关中,见得渭水南岸平原上竟隆着这么块高坡,又有个这般霸气的名头,便以此为基,兴建长乐宫,其后又在长乐宫西侧兴建未央宫。
    未央宫和长乐宫东西并立在龙首塬上,俯瞰四方,尽显帝皇威仪,且控制全城至高之处,便于宫城的防守。
    想法虽是不错,建得也很好,偏生在增建新殿和官员宅邸之时犯了傻,硬是往北边扩建,或许是想着北临渭水,西濒泬水,守城时能直接当做护城河使用,却压根没考虑过日后该如何扩建。
    待到汉惠帝要修建城垣时,方才发觉自家老爹犯了傻,可也没办法,建城必须遵循固定的形制,又因先建宫殿居宅后围城垣,里面有建筑物的限制,外面又有泬水和渭水的限制,为获得足够的空间,只能沿着渭水和泬水修建城垣,花了五年多,六十里城墙方才完工。
    故而长安城的城墙除东面平直以外,其他三面均凸凹曲折,压根没法再扩建了。
    刘彻对老刘家的祖宗满腹怨念,瞧瞧人老杨家和老李家,人家就知道在龙首塬的南面建都城,想怎么扩建就怎么扩建,住个百来万人仍是宽敞得很。
    大汉群臣朝议数日,争执不休,却依旧议不出个好法子。
    不少朝臣倾向于将大量城中居民迁移至陵邑。
    历朝历代的皇帝,大多喜欢帮自己提前修建陵墓。
    高祖修建长陵时,将两千户中原巨富及其家眷大量迁徒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徒者居住。惠帝修建安陵时,亦效仿高祖,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迁来不少中原的豪富之家。
    陵邑的最大作用,无非就是将大汉的豪门富户大量迁入长安周边,以便尽可能削弱中原诸侯的实力。
    大农令曹栾竭力反对将城中居民迁至陵邑,并非他有甚么以民为本的高尚情操,而是不愿耗费大量的赀财。
    百姓们又不傻,谁会自愿从天子脚下迁去守陵? 要么朝廷适当给些补偿,要么就只能强迁。
    依着皇帝和太子的性子,想来不会冒着引发民愤的风险,选择强迁的。
    那朝廷就必得补偿要迁移的百姓,旁的且不说,至少得先在陵邑帮他们建好房屋吧? 且那些屋舍还不能太差,长安城的百姓可不似穷乡僻壤的农人那般好应付。
    曹栾想想那等庞大开销便是肝颤,端是数以亿计啊。
    见大农令执意不肯从国库拨出钱来迁移居民,朝臣们也没有办法,只得继续争执,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层出不穷,便连重建新城迁都的主意都冒了出来。
    刘彻着实再看不下去,摆手让他们肃静下来。
    他环视群臣,缓声道:“城中居民是要迁些出去的,但必得让百姓们心甘情愿才行。”
    曹栾闻言,神情愈发苦涩,照着太子的意思,可不就是要花钱迁移居民么? 然而不待他出言相劝,却闻得刘彻话锋一转:“从国库拨出款项补偿移民却也是个蠢法子。”
    群臣皆是愣怔,心道殿下非但前言不搭后语,更是自相矛盾,莫不是迷糊了。
    刘彻无奈的摇摇头:“诶,如此简单的事,你等竟朝议了数日,还想不出解决之道?”
    丞相袁盎忙是问道:“殿下可有良策?”
    刘彻颌首道:“让内史张贴布告,待过得年节,城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